肖邦在1825―1847年之间写了20首圆舞曲。派德里夫斯基(I.J.Paderewski)出版的《肖邦作品全集》中仅有17首,1965年的增补版又增加了二首“被遗忘”的圆舞曲:降E大调(1840)和a小调(1847)。肖邦圆舞曲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下面三个时期:
“华沙圆舞曲”,这是肖邦离开波兰前在1827―1830年间的作品。其中包括二首没有编号的降A大调和降E大调;降D大调作品70之三,b小调作品69之二,另外二首没有编号的E大调和e小调.
1831―1835年间在巴黎的早期作品。包括降E大调作品18,a小调作品34之二,降A大调作品34之一,降A大调作品69之一和降G大调作品70之一。1838―1847年间的成熟期作品。包括F大调作品34 之三,降A大调作品42,降D大调作品64之一,升c小调作品64之二,降A大调作品64之三和二首“被遗忘的”无编号作品。
在肖邦早期圆舞曲中,特别是那些节奏模式严谨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维也纳圆舞曲相似的地方。这些圆舞曲也受到波兰早期作曲家的影响,比如塞曼诺夫斯卡(M.Szymanowska)等人,肖邦借鉴了维也纳圆舞曲,也同时借鉴了波兰城市圆舞曲的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前浪漫主义时期波兰圆舞曲中具有明显的马祖卡元素。其节奏、旋律和结构的类似使你很难区分这两种舞曲。肖邦也在他的圆舞曲中采用了马祖卡模式。
肖邦的圆舞曲和早期波兰作曲家的作品一样也是乐段反复的。但是肖邦比他的前辈显现出更多的才华,这表现在他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技巧方面。借助这些才华,他给圆舞曲赋予了艺术的特征,他的圆舞曲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舞蹈功能,更表现为舞蹈的诗。肖邦在同辈人中也属于是才华出众的,他充分采用当时先进的特性给圆舞曲这一舞曲形式增添了艺术的特征,比如八度跳跃、滑奏和充分利用宽广音域的音形。这样,他把这一舞曲变得更加华丽。而且,肖邦利用各种情绪来表现他个人的感觉,因此,他的圆舞曲具有特别的和唯一的特点。丰富的感情和多样的表情反映出作曲家卓越的想象力。同时,其中的轻快和抒情也表现出作曲家的聪明才智.肖邦的圆舞曲主要是单音调的,但是其中也可以发现复调的段落。他的复调往往是平滑地过渡到单音调,这也是肖邦复调的特征。
肖邦圆舞曲中的和声体现在他不同时期采用的调式调性上,以及节奏变化、半音阶和精致的转调。这些作曲手法在肖邦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最后一首圆舞曲(降A大调作品64之三)中转调的“灵活性“。这首作品的协调性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最后的”肖邦的特征。
这只是对肖邦全部圆舞曲作品的一个“鸟瞰”,难以给出全部作品的完整形象,但这仍可以从一方面告诉我们如何演绎肖邦的圆舞曲作品,不仅要清楚地表现每一首作品的情绪,而且要清楚地表现它们之间在表情和写作时代方面的差别。比如说,在早期圆舞曲中具有的那种感伤就不适用于成熟期的作品。另外,如果把演绎肖邦晚期和最后的圆舞曲与早期简单直接作品混为一谈,那也将造成对作品的歪曲。
有人会认为在舞厅中演奏圆舞曲的实践知识是最简单理解和感觉圆舞曲的方法,去体会那种独特的气氛、魅力、优雅和风俗。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在肖邦的圆舞曲中,以上那些都点缀在抒情的表情之中,而充满了无限的快乐。肖邦不同时期作品的表情真如万花筒一般,这些表情的表现需要演绎者具有足够的能力、灵活性和良好的训练,以便忠实地再现那种轻快的社交娱乐感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