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游曲”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小型乐队作品,有弦乐、管乐或弦乐加管乐的嬉游曲。十八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于奥地利,与当时的“小夜曲”同一类别,专指小型乐队的多乐章乐曲组成的作品,在那个时期(即古典时期)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是为当时贵族阶级的庆典、礼仪或大型纪念日助兴而谱写和演奏的音乐。奥地利古典作曲家莫扎特一生中创作了诸多的嬉游曲,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更多注重技巧性和娱乐性。
莫扎特创作的嬉游曲中,以编号为K136弦乐嬉游曲最为著名。它是莫扎特嬉游曲题材作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这首作品是莫扎特1772年前后于故乡萨尔兹堡创作的,因此也被人们称为“萨尔兹堡交响曲”。当时莫扎特年仅16岁,可以说这是莫扎特青少年时早期创作中最有艺术价值、最能体现其音乐创作灵感的优秀曲目。
D大调弦乐嬉游曲(K136)
第一乐章 D大调快板 奏鸣曲式
乐曲开始以流畅并且华丽的意境展现出来。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声部的支持下,活泼地呈现出第一主题旋律音乐性格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活力。紧接着第二主题由第二小提琴与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交替出现,把乐曲气氛逐渐推向了高潮。随之,第一小提琴连接的三个下行音阶后一泻到低音区。整个过程充满着戏剧性,营造出非常独特又极具气势的效果。
呈示部反复后进入发展部,出现第一主题后即转为d小调。第二小提琴表现出一种烦躁和不安。与前一段意境截然不同,第一小提琴奏出似乎平静却略显忧郁的主题,很快,再现部又回到主题,犹如拨开云雾阳光重现。这一个乐章的音乐结构并不复杂,但自始至终却让人们经历了一次丰富的心绪旅程和听觉体验。
在演奏第一主题时,乐曲的第二小节出现了两个倚音,必须用长倚音奏法演奏即用八分音符的时值演奏,(对莫扎特时期倚音演奏法不太了解的人常会把它当成短倚音演奏,那是不合适的。)而在第九小节的倚音则用十六分音符的短倚音演奏要求轻快,富有生气。在演奏十六分音符时除了连弓以外,要用反射性跳弓即利用弓中的弹性自然跳跃,不要太锐利也不能太平滑的分弓。
第二乐章 G大调 行板 有意大利风格
呈示第一主题后,有两个副主题相继出现、发展部仅6小节,随即进入再现部。这里没有太华美的音色处理,只是轻松、舒缓的进行。乐章虽为行板,但速度并不是很慢,犹如意大利风格的小步舞曲。这个乐章也正是因为这种简洁的格调,而使人感觉到音乐的朴实。
这一乐章较平缓朴实,演奏这个乐章时第一小节的最后一个八分音符不要奏得太满,要收住,这样显得委婉、含蓄。第三、四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则用四分音符的演奏法,即每个四分音符不要太连绵,要注意乐句的律动。
第三乐章 D大调 急板
整个乐章表现活泼而洒脱,充满着活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气氛,体现出莫扎特迸发的创作才华以及创作激情。这个乐章速度极快,而且不时显现出意外的欢乐惊喜。乐曲一开始就用跳跃式的音符呈示第一主题,似乎是一群纯真的少年在自由飞奔,尽情欢娱。第二主题出现后一串飞速的快弓音符使得旋律不由自主奔腾驰骋,熠熠生辉,,整段反复后进入发展部,在发展部中,莫扎特用小赋格手法进行对位处理,紧接着再现部出现。
这是诙谐、欢快的乐章,演奏这一乐章一开始音符是跳跃出来的,因此,应使用弓尖三分之一处击弓演奏,显得轻盈,诙谐。
这首嬉游曲由于旋律欢快活泼,富有青春的朝气,所以乐团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