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音乐报导资讯 » 正文

伊犁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伊犁新闻网  浏览次数:127

    它是理性与激情的有机结合,它是古老的又是青春的,它是快乐的也是忧伤的;它是生长于心灵和记忆的精神之风,它是存在的,又是虚无的;它是节制、耐心的,又是挥霍、随意的;它是优雅、精致的,又是质朴、野性的;它是叙事的,又是抒情的……是风、雅、颂,是诗、歌、乐、舞的综合体。它就是伊犁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  
    在亚欧大陆的腹地这片离海洋最远的土地、祖国最西的边陲小城―――新疆伊犁州伊宁县吐鲁番圩孜乡,因远离海洋,喧闹的乡村不免显出些许偏僻和荒凉,然而仿佛是上天巨大的暗示和弥补,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温润,杏花遍野,果树成林,使得此地的维吾尔木卡姆也变得更加多情。 
    在新疆浩如烟海的音乐文化中,木卡姆无疑是一座华美的艺术宫殿,它包容了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内容丰富,载歌载舞,多种律制、调式、节奏、节拍并存,曲式庞大,结构复杂。十多种美妙的乐器弹奏出千千万万的音符、曲调和乐段,几十位古典诗人小心捧出心灵的篇章,民间长诗和民歌、民谣也风尘仆仆地赶来,加入这浓烈炫目、质朴明丽、飞翔起舞的世界。无数年轻或苍老的躯体在音乐中旋转起伏、把广袤的土地变成鲜花盛开的海洋…… 
    采访之前,对于木卡姆的相关资料,记者了解了不少。5月16日,当记者真正面对伊犁木卡姆那热烈的忧伤、狂欢的沉醉时,还是难以用笨拙的笔端演绎其中的精彩。伊犁木卡姆之所以难以描绘,是因为它的声音比色彩更重要,因为它的篇幅比最大的绘画作品更为庞大…… 
    之所以选择伊宁县吐鲁番圩孜乡并非偶然,因为在此之前,该乡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传承基地。“作为木卡姆的传承基地,木卡姆在这里的传承几乎代表北疆木卡姆的全部”,采访的路上,该乡文化站站长拜合提亚尔告诉记者,因为目前整个北疆只有这个乡被列为木卡姆的传承基地。 
    与生命 同在的记忆 
    在该乡下吐鲁番圩孜村,记者见到了伊犁木卡姆的传承人之一―――72岁的老人山艾提。在老人的记忆里,木卡姆的传唱几乎占满了他的一生。老人说,对于古老的木卡姆艺术,传承系谱很重要,因为木卡姆都是以“口传心教”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传承谱系将使得它更加完美。老人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奶奶就是演奏、演唱木卡姆的主要成员,奶奶又是跟她的妈妈学的。他很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就能听到木卡姆的演唱,也许是受到熏陶的缘故,山艾提从小就喜欢上了这种古老的艺术。也正因如此,7岁时奶奶尼萨汗便开始教山艾提学习演奏弹布尔、都塔尔,并学习演唱民歌。成年后他拜当时名噪一时的木卡姆演唱家玉素甫江和吐尔逊为师学习木卡姆。尽管当时没有曲谱和录音,但凭借一腔热情,山艾提还是用他自称的“电脑”记住了许多曲谱和歌词。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此后的日子里,木卡姆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1965年山艾提考上了新疆石油学院地质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毕业后他被遣送回家,成了一位农民。“有了更多闲余时间,我的生活几乎被木卡姆填满”,山艾提说。从这以后,他有充裕的时间去学更多的木卡姆。1980年,山艾提被正式平反,当上了该乡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木卡姆的热爱。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生命里原本就流淌着木卡姆传承的血液,山艾提学会了6套木卡姆词曲,并带了8个徒弟进行木卡姆的传承。
    “要知道在整个新疆能唱6套木卡姆词曲是非常不容易的”,与记者同行的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陈江琼说。伊犁木卡姆是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一种,每一套木卡姆都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穹乃合曼”(系列叙咏歌曲、器乐曲、歌舞曲);第二部分是“达斯坦”(系列叙事歌曲、器乐曲);第三部分是“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大概有25到30不等的分支曲调。如果将十二木卡姆统计一下,将包括365支曲调,其歌词长达4492行,连续演奏24个小时才能演奏完。 |
    我特有的 是无法替代的
    见到54岁的阿布都热西提时,他刚从蔬菜大棚里归来,黝黑的脸庞上布满“风尘仆仆”的痕迹。作为木卡姆著名的主唱,谈起木卡姆,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满脸自豪。阿布都热西提给记者打了个比喻:如果将新疆其他地方的木卡姆比喻为是茫茫沙漠的话,那么伊犁木卡姆无疑是沙漠中一片耀眼的绿洲。究其原因,伊犁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对伊犁木卡姆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历史追溯到公元1760年,清政府为了伊犁屯垦的需要,下令从南疆将6000余户农民迁至伊犁河北岸进行屯田,这其中就包含了众多的民间艺人。由于吐鲁番圩孜这块宝地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居住的少数民族人民勤劳朴实,一时间这里果树飘香、杏花溢人。幽雅的环境使得当时的伊犁将军府和众多政府官员将这里定为度假休闲的主要场所。也正因如此,用于消遣、娱乐的歌舞在此兴盛,木卡姆艺术得以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艺术追求者,再加上本地一些木卡姆艺术家的大力推崇,一时间木卡姆艺术在此遍地开花。 
    听过木卡姆的人,一定有这样的印象,就是直上云霄的高音颤动不已,在云彩里迅疾而逝,波浪般滑动扩散到天边,可以说这是天之音、云之音,它没有顶,它是露天的,一直向上疾飞飘动。即使你听不懂维吾尔语,你也能感到乐师歌手们呼应着、比赛般地、此起彼伏的即兴的合声天赋,脖子仰着、再仰着,直到不能再向更高更后的空间伸去……每一个歌词的音节都减短处理,含混带过,内容似乎已不再重要,那是一种生命的呐喊,至于内容――歌声本身的形象已经是对内容最好的表达。 
    但伊犁木卡姆在完整传承木卡姆本身主要特点的同时,却显得更加柔美、理性。在新疆民间流传的各种维吾尔族木卡姆中,伊犁木卡姆是最柔美的,理性之中增加了许多文化、地域内涵的修饰。在其瞬间震撼力的表现上是柔中带刚,更多地显示出了伊犁维吾尔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之情,有着多元的文化基因和多种的文化层叠。因此伊犁木卡姆所特有的是其他木卡姆无法替代的。
    以心为弦 心不死弦不能断
    “‘琴弦上的家园’。只要我们以心为弦,心不死,这弦就不会断,木卡姆这一西域音乐文化的巨灵,就会永远流传,如春风吹过沙漠,吹过绿洲,吹拂时光浩淼的渊面。”5月16日,在这些长者和即将成为长者的传承人演奏中,陈江琼告诉了记者她隐隐的忧虑,“大多数传承人已年过半百,保护传承人的工作已迫在眉睫”。就在前几天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文化研究所的领导前来此地选址建设伊犁木卡姆传承基地时,看到这些老一辈艺术家沧桑的面孔时,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陈江琼的话不无道理,记者看到,目前在演奏伊犁木卡姆的这些人当中,老人山艾提72岁、阿布都热西提54岁……就连最年轻的学格拉提也年近40岁。
    “如果要将现有的木卡姆艺术继承下来,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的”,山艾提告诉记者说。伊犁木卡姆经过历史的洗礼、磨难保留至今,非常不易,现在的年轻孩子们因学习任务繁重,根本就没时间练习古老的木卡姆艺术,因此在寻找新传人的时候,很难碰见真正花精力学习木卡姆艺术的年轻人,紧迫之计就是要保护好现有的木卡姆艺术、保护好木卡姆传承人。陈江琼说,具体来讲就是将现有的伊犁木卡姆艺术家的传承艺术进行录音、录像整理,以及对老艺术家进行保护,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活着的“国宝”。

更多:

 
关键词: 音乐文化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