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初起开始,琴家、学者就从各种角度对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古琴艺术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在当今中国,古琴艺术需要怎样的方式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也是众多琴家所努力探究以寻求答案的。
近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关注,对古琴产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李祥霆曾说,新中国成立前会弹琴的不过百人,现在保守估计也有两万人了。笔者将当今的古琴传授方式分为三类:一对一式、集体式和学院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
一对一:传统传授方式渐行渐远
一对多式教学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琴者的经济压力,但是在课程进度、师生的交流程度、时间安排灵活性上远不及一对一式教学。今年64岁的陈熙在1959年通过了北京古琴研究会的招生考试,在管平湖先生指导下学习古琴。刚开始上课时,管先生并不着急教学生古琴曲,而是启发式的,用弹琴、给学生讲解的方法引发学生对古琴乐曲的兴趣,待学生学习的兴致起来了,再开始正式教学。从讲解用指等基础知识开始,先示范,然后师生对弹,直到学生能把老师弹奏的曲子模仿下来为止。笔者在学琴的时候,一首《仙翁操》上了3个星期才结束。因为这首琴曲虽然短小而简单,却包含了左右手的基本指法。只有基本指法弹奏正确了,才能保证此后的课程顺利进行。基本上每堂课的流程是学生先将上次所学曲子弹奏一遍,老师指出指法或节奏需要纠正或改进的地方。学生改正后,老师再选择本次课要教的内容,并示范演奏一遍。接下来的时间里,主要是由学生自己熟悉琴曲,不会的指法就问老师。有时老师还会泡上一壶茶,和学生聊聊天、谈谈心得,气氛很轻松。
一对一教学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是即时的,老师能够根据各个学生的进度安排课程,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一对一模仿式教学与地域差异、流派有关系,学生严格遵循老师的方式,某种风格的演奏方法才有可能延续下去。而在地域界限打破、区域交流加快的现代社会里,流派间原有的风格区别从清晰变得模糊,加之人口流动加快,流派特征有着被人为弱化的趋势。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李西安认为:“变异是无法回避的,要想经过几代人的口传心授,仍保持原样不动是不可能的!”变化是不可回避的,但不能因为不可避免的变化而彻底抛弃传统。
集体式:快餐式教学求多不求精
位于杭州市省老年活动中心六层的霞影琴馆开设于2001年,琴馆馆长徐晓英说,她从来不大班教学,不会在一个班里安排超过4个学生。在有助教的情况下,徐老师依然采用师生“对弹”的方式。她当初的学琴方式是一对一式的,启蒙老师是徐元白先生,老师弹一个音,学生学一个音,直到学生模仿老师到一模一样为止,师生合奏,不错一分。而更多的琴馆或培训班则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在北京,这样的古琴培训班就有很多。北京景山古琴班自2000年开设以来,已经招收了13期学员,根据他们在网站上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出一个琴班里的上课情况――一个老师要教10个左右的学生,这就是当前出现的大班教学,从中可见喜欢古琴并学习古琴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大班教学也确实满足了众多求学者的需求。
集体授课的收费明显低于一对一式,例如景山古琴初级班,半年的收费不过684元,平均每次课36元。而一对一式每次课最低为100元。不过,集体教学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无法顾及琴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有错误的指法就可能无法及时得到纠正,而养成了错误的演奏习惯。因此,有人说这种教学是快餐式的,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很多首曲子,却不一定能弹好弹精。对于众多选择培训班的学琴者而言,学古琴只是自娱自乐,但就古琴艺术的传承来讲,古琴艺术的内涵能否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较好地传承给学习者,这就需要时间的考验了。
学院式:不能只重技巧丢掉灵魂
从1953年开始,国内一些古琴家被陆续聘为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师,如吴景略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刘景韶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喻绍泽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顾梅羹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等。他们在音乐学院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专业人才,当代琴家如吴文光、龚一、李祥霆、林友仁等,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音乐院校古琴专业的毕业生。对于学院式教学,李西安在《对音乐传统传承、变异与创新的再认识》一文中表示,专业音乐教育“实施民间音乐家与音乐学院教师共同执教的‘双轨制’,对传统音乐在专业音乐院校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被严重忽视的问题是,传统音乐自打进入专业教育之后,就以乐谱传承代替了口传心授,不仅一首乐曲仅限于一种传本,而且还常常是被改编了的新传本。由于是严格的‘科学’记谱,原本口传时的那种灵活性、即兴性、可变异性和可创新性,已然消失殆尽,完全丢失了传统音乐的活的灵魂。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遗憾。”
其实,掌握了古琴音乐规律的人并不需要按严格标明的谱子演奏,由此也形成了古琴音乐千变万化的独特魅力。古人对待琴艺,除了对技巧有一定要求外,对弹琴人本身的品格道德更加看重。以琴修身养性是古琴艺术的传统,即便到了今天,古琴的传承也不能脱离这个大前提。吴钊先生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更应该强调原样传承和原样保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创造一个健康的传承生态,彻底纠正当前古琴传承中存在的种种非传统倾向,那么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古琴艺术必将失去其独有的魅力,它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有地位也将不复存在。”学院教学若不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仅仅重视技巧表现,也将走上与继承传统相悖逆的道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