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园镜湖。正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时节。千株绿柳,万条柔丝,低垂u曳,倒映粼粼波光之中,丝毫不减春夏时的翠碧浓荫。
长假来此,真的不虚此行,而最感奇妙与欣慰的是得遇一奇人,此人经历与境界,都是我辈只可仰视,不可望其项背者。时近黄昏,红日已偏西,我刚走过鸠广场,透过喧嚣的人流与嘈杂的人声,隐隐听得一缕笛声,仿佛一股清泉,随风断续,几疑天音,不可追寻,好在我有双久经训练的耳朵,穿曲桥,过长廊,那人正在观岚亭间。
那人手持一竿硕大的竹笛,眼中有景,旁若无人,面湖而弄。正好一曲伊始,我便伫身聆听。笛声凝静透明,澄澈悠远,气息控制徐缓有致,张驰分明;双吐干劲明快,犹若玉盘溜珠;历音轻晰,几疑铜琶击水。仿佛间只觉得周围的一切人和景都开始变色、变蓝……
曲毕,我终于忍耐不住,高赞一声:好一曲《秋湖月夜》!那人蓦地笑逐颜开:今天可真是他乡遇故知了,先生请留步一叙。二人倚石而坐,那人道:先生莫非个中高手,可知此曲来历?我道:爱好者也,此曲堪称当代的《春江花月夜》,笛界有称其谓《秋江花月夜》者,竹笛大师俞逊发(与彭正元合作)的超凡之作。取材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那人竖起拇指赞叹道:先生真知音矣,只可惜开创竹笛山水境界的一代宗师俞先生英年而逝,他11岁时在街头用仅有的2角钱,买了支笛子,决定了一生刻苦有为的命运,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一生是幸福的,虽然我很想再看看这个世界,但我不得不向你们说一声再见了”!言毕唏嘘,眼中湿润。我说:难得你老如此怀念,莫非与俞先生有渊源?他连连点头道:是啊,他是我的授艺恩师。接下来,他说的一番话更令我惊异而受益匪浅。
老人姓孟,上海人,自幼爱好笛子,怀揣一腔梦想,一直到60岁退休那年才开始学笛,拜在俞先生门下,先生不因其年长而低要求,他每天勤勉练习,不少于5小时。刚学笛时,不知有多少人嗤笑他,说他老来还学吹火筒,他想:常听说港台老翁60岁笫二次创业正当时么,我一定能行。就这样,他今年68岁了,有志者成大艺,终至学会并擅长吹奏俞先生的《琅琊神韵》《秋湖月夜》等顶尖大曲。这不,春秋两季,他背着笛子游历中华的大湖名园,走到哪,吹到哪。我说:今天在此吹《秋湖月夜》可算是找对地方了!他说此话怎讲?我说:你可知镜湖何来?此处原名陶塘,正是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因其水清可鉴,形似圆镜,,故名“镜湖”。你今日此景此情此曲,不是最恰当不过吗?孟老哈哈大笑:曲当其境,果然太奇太妙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