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坦威今年参展上海展会的氛围很好,第1天开张就售出10台钢琴。观众对施坦威钢琴兴趣盎然,我到其他钢琴展位上去看,氛围也很积极,都在演奏钢琴。这在当前经济情况下是难得的,也是在我1个月参展前所没有预想到的……凡此种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至于钢琴行业,同行都说现在要抓紧苦练内功,工作要更努力,在过去打下的基础上做更多“家庭作业”。施坦威现在的注意力不是寻求扩张,而是质量取胜,我们要追求最好,夯实基础。昨天的NAMM大学论坛上,我曾说我查阅了施坦威公司在过去50年发展过程的相关文档,各类产品在经济变化的条件下都会受到影响,这是正常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坦威侧重两点,一是品牌的作用,无论经济如何,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度是始终如一的;二是施坦威文化项目活动的开展,这也和经济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开展音乐项目,我们深信,不管经济形势如何,真正爱好音乐的人对乐器的兴趣是矢志不移的。
目前我还不晓得经济会对中国产生多大影响,早在10年前我们就制定了对华市场战略,其特点是非常缓慢但扎实地推进。去年一年,施坦威在中国家用钢琴市场销售了1000余架,系公司钢琴销量首次突破千台,要想想7年前,只销售了65架,对公司来讲这已是长足的发展了。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急速拓展的销售,我们也在配备售后服务人员,公司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招聘优秀技术员,保证产品性能,保证用户对施坦威钢琴品牌的认可度。时间已作出检验,公司投入的大量时间和财力取得了成功。
中国是施坦威公司在世界的第二大市场,汉堡生产的钢琴专供中国市场。施坦威的在华营销战略不会改变。现在考虑还在拓展新兴市场,不过这不会是简单的施坦威钢琴经销点数量的增加,公司十分注重经销商资质及对钢琴品牌的高度维护,以此来提高产品品位,增强客户满意度。
这次上海展会上,我感觉还是出现了很多新的五花八门的钢琴牌子,另外,有的钢琴展位面积有些缩小。有些钢琴实际是国外的二手钢琴,打着进口的旗号,通过加工翻新,这误导了消费者,希望主办方在这方面予以控制。从钢琴馆的情况看,很多经销商来和我们会谈,整体氛围还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对此感到乐观。
施坦威今年没有参加法兰克福展,因为公司历史已有150年,在发达国家中,它享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和声誉,遍及这些国家的经销商网络和经销网点也十分稳固。所以,公司注重培育新兴市场,把资金、人才和技术向新兴市场引导,当然,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大国,这个市场是重中之重。就施坦威公司本身来讲法兰克福乐器展的重要性不比上海,依然前来参加上海乐器展,实际上就是我们依然注重中国市场方略的体现。
关于施坦威的“艺术家关系”维护,去年我们请来了青年钢琴演奏家朗郎,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新钢琴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引来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朗郎钢琴推出一年来,朗郎仍活跃在中国各大演出市场,演出之余,他会造访施坦威某些特约经销商,现身说法不遗余力推销宣传施坦威、朗郎、艾塞克斯、波士顿等品牌钢琴,我们一直和他保持着非常密切合作。朗郎是我们艺术家关系维护的其中的一例,施坦威和世界1400多名卓著的艺术家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施坦威和艺术家们的关系不像汽车赞助模式,他们只是拥有施坦威钢琴,当他们活跃在世界各地演出时,公司会为他们的演出提供必要的协助,主要解决他们对钢琴产品在演出时的高品位要求。这是(公司与艺术家)合作模式的特殊之处,不象汽车展示赞助那样纯粹予以金钱赞助。
钢琴行业的下降不等于施坦威钢琴销售的下降,经济困难的时候,品牌的作用会更加凸显。诗坦威不会寻求激进式发展,而是稳步发展。在经济不景气之时,公司最好采取的办法就是坚守过去正确的经验和做法来巩固市场。从生产上讲,就是尽最大可能生产最好的钢琴,向公众大力推销钢琴。
对于中德、中欧的钢琴行业合作关系,我想主要是他们和中国制造商之间的OEM模式。中国钢琴生产还是模仿欧洲和美国的钢琴生产模式,以往是中国制造出钢琴后直接标上外国名字销售,现在我注意到有了变化,有的公司正在使用自有品牌。
我想对中国钢琴行业传递的信息是,钢琴产量增速扩张固然没错,是每个制造商都在追求的目标,但它不是全部。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是需求来最终决定钢琴的生产供应;第二点是产品质量,质量是钢琴公司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当市场出现萎缩时,质量就是保住公司的底线,不看市场形势而盲目地上马生产千计钢琴,这对公司、对用户、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一哄而上,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行业。做最好的钢琴,质量控制达到最佳效果,这样才能推动行业发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