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音乐节资讯 » 正文

北京国际音乐节13年公益坚守 耐心推广古典音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156

   6月29日,北京国际音乐节公益项目“爱乐传习”第二场校园音乐会将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礼堂拉开帷幕。今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以北京国际音乐节公益项目第一“形象大使”的身份加入音乐节2010年度“爱乐传习”计划,预计在首都高校举办4场校园音乐会。6月29日的这场是继4月19日首场音乐会后的第二场。    
   1场儿童音乐会、6场校园音乐会(除4场“爱乐传习”项目外,还有1场tafelmusic,1场cello project)、4场大师课、5场音乐会导赏讲座,相信今年的第13届国际音乐节定将为听众呈上又一场免费的古典音乐盛宴。   
   从专业尖子到业余票友   
   一位从事音乐的人曾对记者说,有一次杭州举办了一场规格不低的古典音乐会,结果没有卖出一张票,现场零零落落坐着的听众全是手持赠票而来的;但在北京,这样规格的古典音乐会保准能够卖座――北京的古典音乐氛围要远好于国内其他城市,而这当中,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作用不容小觑。   
   自1998年创办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先后策划了“大师班”“免费儿童音乐会”“音乐导赏课”等多个特色项目,坚持用公益项目来推广古典音乐市场。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委会秘书长王纪宴告诉记者,自第一届开始,音乐节就有计划地将世界顶级大师请到中国来,走上舞台、再上讲台。13年来,大师班已成为音乐节公益项目中一个最基础、最传统、最纯粹的“单细胞”。   
   前期的大师班为国内音乐学子提供了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良机。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宓多里、杜梅,大提琴家米沙・梅斯基,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郎朗、傅聪,歌唱家谢莉尔・斯图德、莫华伦,作曲家约翰・科里利亚诺……这些古典音乐领域的明星大腕以艺术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走进音乐节的大门,成为国内音乐学院引进“外援”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对此,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昭曾几番表示,音乐节跟音乐教育密切相关。   
   “音乐节对学子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当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专业的学生陈曦,他曾是2001年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文格洛夫大师班‘既得利益’者,如今已经成为海外华人青年演奏家的佼佼者。” 王纪宴说。   
   2009年,音乐节尚未开幕之时,日籍小提琴家宓多里提出:音乐节大师班要面向普通公众,而非仅仅面向音乐学院专业学生,“可能是有工作的成人,仅仅是爱好者;还有那些只是喜欢小提琴,而不愿当演奏家的孩子”,无论何种职业,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水平高低,只要有兴趣、有时间,大家都可以和大师面对面。   
   听得懂、坐得住、进得去   
   古典音乐对大部分中国听众来说都有些遥远:空间上,这是一门艺术“舶来品”;时间上,这是两百年前的“流行乐”。然而,音乐节现任节目总监涂松却不这么认为。“不久前,我去听过张靓颖的演唱会,很受感动;我也很欣赏Lady Gaga(美国流行音乐天后)。像我这样研究、从事古典音乐的人能够去欣赏流行音乐,为什么流行音乐的听众不能够去欣赏古典音乐呢?古典音乐并不‘可怕’,要看你如何去引导。”   
   王纪宴告诉记者,从第二届开始,音乐节每年都举办免费儿童音乐会,因为音乐欣赏也要“从娃娃抓起”。“免费儿童音乐会,也是每届音乐节最受欢迎的专场之一。不仅仅因为免费,而是因为其品质可信,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余隆说过一句话――‘越是普及越要精品’,我们现在仍坚守这一理念,坚持请国内外最优秀的演奏家和乐团,演奏高、精、尖的经典名曲,并贴合孩子的心理对其进行改变,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听得懂、坐得住、进得去。比如,2001年,美国哑剧表演艺术家第一次为‘听’《彼得与狼》的小朋友,增添了更多‘看’的形象妙趣;2004年,维也纳美泉宫木偶剧院带来的《魔笛》,将莫扎特经典歌剧演变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艺术形式,王子、公主、仙人、魔女,一个个小木偶唱着咏叹调,神奇又可爱,长存孩子的记忆。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之年,音乐节免费儿童音乐会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在正式开演前安排‘器乐狂欢节’,更是为那些尚未学习乐器的孩子,提供了零距离认知、触摸乐器的无穷乐趣。”   
   “音乐节坚持儿童音乐会免费开放,意味着一个远期投资的项目和培养扩充观众群的工程:今天被动跟随家长的儿童,将来有可能就是主动引领孩子的家长;今天走进音乐厅的孩子,明天可能就是音乐会和音乐节最忠实的观众群、最有力的支持者。”对此,王纪宴满怀信心。   
   对听众来说,要跨越时空的障碍去欣赏古典音乐,最需要恶补的就是相关历史文化,为此,2008年,第1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音乐会导赏正式引入公益项目,这是对欧美演出市场pre-concert talk(音乐会前讲座)的借鉴,在古典音乐听众群中,培养起“预习功课”的良好习惯。   
   “中国观众对古典音乐普遍认识有限,许多听众听了导赏,在第一次接触这些音乐时,能幸免弯路之苦,获得理想的审美体验。比如那些在北京大学听过‘海顿系列’节选片段及讲解的年轻人,表现出对这位奥地利作曲家崇高的敬意,有人甚至一连三晚追进城去,《纳尔逊弥撒》、《四季》、《创世纪》,一个也不少,一场也不落。再如,今年的音乐节将呈现巴洛克音乐,这对中国听众来说是陌生的,中国的音乐学院一般不设巴洛克音乐课程,大部分人只知道巴洛克的建筑、绘画。因此,我们今年将以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形式来做音乐会导赏。” 涂松告诉记者。   
   做好公益才可能有市场   
   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曾肯定地表示,北京国际音乐节是北京市文化建设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其艺术成就影响着北京听众审美心理的变化。“这个意义和功绩,怎么说都不为过。”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则认为,举办音乐节的价值在于以高端文化去影响大众娱乐,如果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提高了,娱乐性质的音乐品位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促进音乐艺术健康发展。   
   而在王纪宴看来,北京国际音乐节还有个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古典音乐市场铺路。“古典音乐不是不可攀登的,古典音乐也不是完全没有市场,只不过它现在不流行了,了解它的人不多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现在所做的公益项目,不是希望培养出多少音乐家,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懂得古典音乐是什么。把这个公益推广做好了,才有可能有市场,因为,音乐的市场一定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  “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国际音乐节对北京古典音乐市场的带动,这不是其他的团体或组织可以取代的。” 王纪宴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国际音乐节除了音乐节基金会的支持,还有一些商家长期赞助。“市场上有好多各类的音乐节,但很少有商家会对其长期赞助,而我们得到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简单、冒失地在‘做市场’,而是耐心地做公益推广,做品牌建设,为市场打下基础。其实,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北京的文化品牌了,10月份来北京听音乐,一定要来北京国际音乐节!”

更多:

 
关键词: 古典,音乐节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