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珠海特区报》报道,珠海孩子全国艺术比赛夺冠多。随着珠海艺术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设立在珠海的艺术考级机构也逐渐增多。据介绍,去年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在珠海设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点,考生报名踊跃,至今已有700多人参加了该考级点的考试。今年除了以往比较普遍的钢琴、小提琴外,还首次增加了爵士鼓、乐理等方面的考级种类。
笔者熟知艺术考级的流程,在规定难度的篇目内,考生只要能够娴熟、动情的完成演奏程序,就能得到一定等级的艺术证书。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考生的艺术涵养如何,是否具备“为社会和大众服务之类的艺术认知”是不在考试范围的。这就容易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艺术仅是一种小悲小哀的自我情感表达。而作为社会主体的艺术公民的责任,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缺。
何谓艺术公民?就是任何艺术活动都应该建立在人类共有的人情人性基础上,用博大精深的责任、爱戴、理解、尊重和朝圣,完成自我主体和审美对象的没有缝隙的对接。
比如今年6月29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的一场闹剧,“弹奏李斯特和舒曼的作品在法国可谓首屈一指”的法国著名教授布菲,看到现场活泼好动的孩子上蹿下跳,大呼小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说话声等很不高雅的景况,“情绪激动,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演出也被迫中断”(7月4日《扬子晚报》)。
这些年来,“艺考热”屡创新高,很多孩子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冲刺“音乐考级”。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成就有太多的虚幻和泡沫,比如对海顿的“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的超然感受,多少人能达到这种自觉的音乐公民的境界?
一方面音乐活动非常活跃,一方面艺术涵养却不够高,这只能说明,更多情况下,音乐成了我们的技术操作,音乐活动放大的是功利、技巧、炫耀、荣光和出人头地,而不是感受、感动、陶醉、交融和社会责任,人性的关照、思想的品位和灵魂的共鸣碰撞成了稀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