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学琴,7岁时被邓小平点名称赞,8岁时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7岁时获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金奖―――在此之前,这个位置空缺了12年……拥有这些传奇经历的,就是小提琴家吕思清。
本月29日至31日,这位大师级的小提琴家将在北青盈之宝剧场举办一场“读奏会”。除了欣赏他高超的演奏技艺外,观众们还将随着从吕思清自传《往事如乐》精选的精华篇章的朗诵,一起回顾他30年的音乐人生。
“读奏会”纪念音乐人生
多年来,吕思清赢得过各式各样的荣誉和证书,但最大的一个奖项当属1987年,17岁的他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金奖,成为夺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项的东方第一人,从而拥有了“东方第一帕格尼尼”的美誉。
今年是吕思清夺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20周年。于是,他不仅出版了自传《往事如乐》,回顾自己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流小提琴家的传奇历程,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巡演。在北京的这三场演出,更是采用了“读奏会”这种别致的方式。
“我所选的曲目,都尽可能与书中的章节联系起来。”于是,《流浪者之歌》、《思乡曲》、《爱的致意》,以及帕格尼尼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段等七首乐曲榜上有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仍然是《梁祝》。
《梁祝》与我合二为一
近年来,吕思清每年都会到世界各地演出,他的足迹已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都好评如潮。他很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这其中他最为钟爱的就是“中国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为此曲录制的四版专辑被业内誉为当今《梁祝》的最佳版本。不仅如此,吕思清还用他激扬的琴声,在世界各地讲述这则“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在一次次的东西方跨越中,“中国第一小提琴”吕思清已作为一种象征承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使命。
“我觉得,这支曲子现在跟我已经合二为一了。”吕思清认为,演奏能打动人心,最重要的还是要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所以即使演奏同一支曲子,也不会有两次表演是完全一样的。像《梁祝》,我已经拉过了几百遍,但没有两遍是完全重复的。”
与电影表演擦肩而过
据主办方称,此次吕思清“读奏会”的观众有很多都是正在学琴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对于这样一个偶像,人们难免在猜,音乐真的是他从小的理想吗?
“4岁拉上琴以后就把它当了理想,别的人生路我没想过。等稍微大一点,别人问我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想了想,除了拉琴以外实在也没有什么好回答的,只好又说拉琴。”
回忆起小时候,吕思清谈兴甚浓。“我小时候很喜欢表演,五六岁时就能背下电影《拿破仑》里的台词。”他笑着说,其实在8岁时,如果不是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自己差点就成了电影《琴童》里的小演员。当这位大师听完了他的演奏并知道他要出演这部电影时,只跟小吕思清的老师说了一句话:“不好,让他专心练琴。他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演奏家。”而仅仅过了10年,斯特恩的话就应验了。
生存还是艺术?
当记者问他,是不是正是因为没有分心,才练就了如今的高超技艺时,吕思清想了想说:“反正对一件事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当年与吕思清前后赴美
留学的其他学友,早已纷纷转了行当,“是生存还是艺术?”许多人没能绕过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答,中国留美学生的音乐之路上便只剩下这把琴和这个吕思清。“人生面临很多选择,选择了一边就不要再去想另一边,而且,选择后要一直坚持努力的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
曾想过当体育解说员
在多数人心目中,音乐家的全部生活,似乎都应该与音乐有关,然而,吕思清这位出生于青岛的山东汉子,也非常地喜欢体育。甚至在英国求学时,还一度想当宋世雄一样的体育解说员。“我很早就在英国看足球杂志,看足球,回来看咱们转播的足球,我觉得当时解说员有很多东西说得不是很准确,包括队员的名字、背景等等,因为当时他们信息沟通不是很发达。我想如果我上去说一定比他们准确得多,所以我想我应该当体育解说员,而且我当时对体育非常感兴趣,像世界上田径项目的所有世界记录保持者都背得出来。”
2008年想当奥运评论员
现在,吕思清笑称自己的主要运动就是练琴了,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练琴很耗费体力和脑力,但他仍然爱看足球和网球。明年就是2008北京奥运会了,吕思清说,这对他可是个大日子。奥运会期间,他不会安排任何演出,“到时候我就待在北京看比赛。”而当记者邀请他在奥运会期间为本报开设赛事评论专栏时,“没问题!”吕思清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一口答应了下来,高兴得像个孩子。赵唯辰/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