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的广东音乐演出,多次跳过国内国际的龙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访过美加和港澳;1999年,台城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音乐之乡”;2006年,广东音乐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广州市和台山市共同拥有……台山被誉为广东音乐的发祥地之一。
说到广东音乐的前世今生,不得不说台山的“八音班”。在高度现代化的进程中,旧时民间的“八音班”现在怎样了?
今年元旦前的一天下午,台城街头,八个乐手跟着一顶花轿,边走边演奏着《得胜令》、《一锭金》等欢天喜地的广东音乐和牌子曲,和新郎一起去接新娘―――沿途围观的男女老少,不仅被新人的洋洋喜气所感染,无意间又受到了一回特色音乐文化的熏陶。
那八个乐手组成的演奏组合,叫作“八音班”,台山被誉为广东音乐的发祥地之一,和“八音班”大有关系,如今,当地更以一系列举措,全力擦亮广东音乐这个传统文化品牌。
锣鼓八音三百年 如今乐社百多个
中国曲协会员、原台山市文联常务副主席李剑昌,以及参加了元旦那天接新娘八音班演奏的台山广东音乐团副团长李道强说,学术界认为,八音班是广东音乐的前身和载体。“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丝、木、匏、竹八类材料制造的乐器所奏音乐之总称。台山的八音班,又叫锣鼓架,实际上是锣鼓八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木制成一个轿形的音柜,中间放着掌板用的木鱼、沙鼓等敲击乐。过去纯演奏乐曲时,一般配备掌板一人,钹、锣共一人,二仔(小胡琴)一人,椰胡一人,三弦或月琴一人,笛子兼唢呐一人。台山成了侨乡之后,又吸收了萨克斯风、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形成了当地的特色并为广东音乐的演奏发展作了贡献。
据介绍,最初的八音班,多是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台山属广州白话语系范畴,这些民间小调也被人们称为广东音乐。粤剧从官话改用白话演唱之后,以及侨资的注入,加快了八音班演奏乐曲和演唱戏曲结合的发展。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八音班的活动内容已与广东音乐、粤剧、曲艺融为一体,功能也由单一性扩展到多功能性,因而大多改称乐社、曲艺社等名,群众在红白二事或庆典等活动中请八音班演奏,更是台山的传统民俗。建国前,据不完全统计,台山有乐社、曲艺社等66个,目前,全市共有广东音乐组织120多个。
八音班里出大师 高胡人才台山多
在台山采访的第二天,路过台城人工湖畔时,见一个私伙局在水边荫下开局,奏的是广东音乐经典名曲《娱乐升平》。原台山市文化馆长谭光辉等人介绍说,这首名曲是被称为广东音乐奠基人之一和一代宗师的台山市端芬镇那吕村人丘鹤俦写的。
1880年出生的丘鹤俦13岁就加入了村里的八音班,并由此走上了毕生致力广东音乐之路。丘鹤俦后来旅居香港,以讲授广东音乐为生,编辑出版了《弦歌必读》、《国乐新声》、《琴学新编》等粤乐专著,对广东音乐的普及、理论提升和乐谱的流传,作了重大贡献。
另一位对广东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1910年出生于台山端芬镇龙塘村的著名演奏家刘天一,他把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高胡,发展成了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
除了丘鹤俦和刘天一,台山还涌现和输出了大批广东音乐人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省100多个专业文艺团体中,都有台山人当音乐演奏员。台山一直是星海音乐学院高胡专业的重点生源地区,就连教出了演奏家余其伟等弟子的该院著名高胡教授黄日进,小时候也在家乡台山受过广东音乐的熏陶。
师傅传艺学生哥 业余高手组乐团
台山文化主管部门深切地认识到: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民间,要通过发展民间活动来传承和弘扬广东音乐。
30年前,台山一些擅长演奏广东音乐的老师傅,以台城青少年宫和台城二小为阵地成立了少儿广东音乐演奏团,至今共有1000多名小学生参加了培训,其中20多人成了专业乐手或演员。2007年6月8日,一块“广东音乐中学传承基地”的金色牌匾,挂进了台山李树芬纪念中学,同时组建了一个由60名学生参与的广东音乐团。这一天,台山有四个广东音乐传承基地挂牌。
1989年以来,两年一届的台山艺术节,每届都有广东音乐专场表演赛。1994年,台山市成立了广东第一个粤乐研究会,不定期地出版《粤乐研究》、《宁城演唱》,着力从理论角度对台山的广东音乐进行总结和提升。集纳了40多位业余演奏高手的台山广东音乐团,也于前年问世。此外,当地还在筹备成立台山广东音乐研究会和台山广东音乐数据库。
娶嫁庆典请乐队 行情看涨市场旺
民间文化艺术,光是抢救和保护仍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市场培养造血功能。
近些年来,台山娶嫁、祝寿、庆典、华侨同胞招待父老乡亲等活动,重新兴起请乐社、曲艺社等作演奏,酬金也逐年看涨,价码由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涨到了1500元,目前最高的逾2000元。2008年春节尚未到,三八镇一位将要回乡过年的金山阿伯就已通过越洋电话,预订了“新凤鸣”到他的乡下演出。
市场带动了发展,仅端芬镇,就涌现了13个乐社、曲艺社。台山的许多乐社、曲艺社,门口都挂出了“承办娶嫁、祝寿、庆典”等活动的牌子。不少台山业余乐手,还“文化输出”到深圳、东莞、珠海、广州等地,为港澳及当地来开局、录音的粤曲发烧友做伴奏,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做此“营生”,好光景时,头架(高胡)每月约有四至五千元收入,一般也有2000多元。
海外乡亲做纽带 音乐专家说栽花
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台山,境外人口130多万,广东音乐,成了台山联结海内外乡亲的一条文化纽带。台山许多八音班、乐社、曲艺社的乐器、活动设施和经费,都是华侨同胞捐赠的,他们还把广东音乐带到世界各地,光旧金山、纽约两市,台山华侨就开有十多个广东音乐社。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音乐客座教授、原广东音乐曲艺团团长卢庆文说,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形成浓郁的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要与市场相结合。台山的不少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星海音乐学院著名高胡教授黄日进认为,台山要珍惜前人在广东音乐方面的成就,不断续写新的辉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