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在故乡上海举办首场国内独奏会后,昨晚,旅法女钢琴家封颖再度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专场演出。“她的演奏中有难以置信的想像力,她是亚洲女孩,但弹奏德彪西的作品,像法国人;弹拉赫玛尼诺夫,像俄罗斯派;弹海顿、巴赫,又像德国人。这女孩从哪里来的?”一向苛刻的《纽约时报》曾如此评价她。而昨晚,封颖正是将德彪西《印象集》、海顿《F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不同时期、风格的作品收录其中。
演出前,记者拨通封颖电话,她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道出轻松掌控各流派音乐作品的秘诀。“首先,绘画的感官刺激对音乐助益很大。比如,印象派的莫奈、马奈还未完全成熟的早期作品,他们对光影所造就的色彩细腻变化的描绘,就像德彪西的音乐那样飘忽不定,像是从哪个缝隙中突然飘出来;而俄罗斯画派厚重结实的色彩、对现实的描绘则像是直接‘印’入你的脑海,仿佛要战斗就完全是鲜血和头颅。”封颖此次选择的普罗科菲耶夫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描述战争所带来的直接的痛苦―――母亲失去孩子、绝望人群的呻吟。
此外,她对海顿所处时代的描绘也很是形象:“海顿创作的是宫廷音乐。那时候的贵族是穿丝袜、脸上点着黑痣的所谓优雅绅士,用手上的一丁点指甲像猫抓门式地扣门,才认为是恰当的礼貌。海顿的创作和这样的生活背景紧密相关。”昨晚海顿《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描绘贵族小姐的忧郁,被封颖演绎得饶有意味。
和独独偏爱某个作曲家的演奏者不同,平时喜欢唱唱老生、兴趣爱好广泛的封颖把每个作品都讲得绘声绘色。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大师班的她,并未像其他同学那样一毕业就投入繁忙的职业表演生涯,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沉淀自己,直到最近才开始辗转于世界各大音乐厅。她说希望自己能有足够的能力和想像力带领观众“从1780年穿越时空,一直走到1939年”。
另悉,在8日的第二场独奏会结束后,封颖还将着手拍卖自己价值100万元的三架钢琴用以筹建希望小学,将音乐送到偏远山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