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记者随甘肃敦煌艺术剧院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赴西宁为青海电视台录制“和谐之声2008”迎春音乐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24日晚上,在西宁体育馆,该团的60多位中青年演奏家和国内一流的民乐艺术家通力合作,用精湛的技艺,为瑞雪纷飞的青藏高原奏响了春天的声音。
蜚声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以75岁高龄担纲本场音乐会的指挥,演出结束后,何占豪先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也许是长期音乐熏陶的缘故,何占豪先生气色红润,精神矍铄。经过连续两天的高强度排练和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他依然精气十足、神采飞扬。
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
音乐圈里的人都知道,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
上世纪八十年代,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和古筝协奏曲外,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
在近几十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甘肃演奏家的艺术水准令何老吃惊
谈到中国民乐与西方管弦乐之间的差距,何老认为,西方管弦交响乐经过了四五百年的发展,从乐器的配置、演奏的曲目、音乐的表现力等方面都很十分丰富。而中国的民族乐团从建国后才开始组建发展的,迄今也不过50多年时间,要想赶上西方交响乐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国内音乐人的共同努力。
同时,中国传统乐器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演奏传统乐曲方面。比如《梁祝》中的很多乐章,用二胡和古筝演奏,要比小提琴更能打动听众的心。对目前国内民乐的现状,何占豪先生非常满意。他说,近20年以来,是中国民乐事业发展最为繁荣的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乐艺术家。这次与敦煌艺术剧院合作,其中的不少曲目难度非常大,但演出十分成功。虽然和国内最高水平的民乐团还有一定差距,但甘肃敦煌艺术剧院民乐团表现得非常敬业,特别是团里青年演奏家们的艺术水准之高,令我感到吃惊。在大西北能有这样一支高水平的民族乐团,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们合作。
相关链接
又一张“王牌”
敦煌艺术剧院副院长杨亦兵先生告诉记者,从2005年以来,该院的民族乐团成为继上世纪八十年代舞剧《丝路花雨》之后的又一张“王牌”,其音乐创作与演奏水准居于省内领先地位。2007年,乐团与媒体合作推出了《国乐飘香》系列民族音乐会,在我省民乐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次应邀参加青海省迎春音乐会,也充分说明乐团在西部的影响力。今后,他们继续在弘扬民族音乐、繁荣本地音乐创作方面不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独一无二的民族管弦乐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