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乐团资讯 » 正文

余祥云和他的闽侯昙石山民乐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项裕兴  作者:福建日报  浏览次数:374

     每到周末,数十个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手持各种民族乐器,在福建闽侯县三福小区的空地上演奏。悠扬的曲调总会吸引不少人驻足。 
     这些演奏者都是闽侯昙石山民乐团的成员。团员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不到5岁。目前,乐团中经常参加活动的有36人,一旦有大型活动,可达57人。 
     5年来,他们风雨无阻,在千年古邑闽侯,把兴趣、爱好与挖掘、保护、传承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让民族音乐在乡间跳动。在第二届省社区文化艺术节中,他们演奏的余祥云改编的《春韵》,获得整体节目第二名、器乐合奏第一名的好成绩。 
     痴迷民乐的余祥云自己学着做了把京胡。1977年恢复高考,靠着一手京胡技艺,他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 
     说到昙石山民乐团,先得认识一个人,他叫余祥云,闽侯一中高级教师、省内颇有名气的二胡演奏家。 
     今年51岁的余老师,是闽侯白沙镇大目埕村人。祖辈、父辈痴迷闽剧,奶奶曾创办了村里的闽剧团。小学开始,余祥云就跟随父亲、堂哥学习京胡,唱京剧、闽剧。“那时候,完全出于兴趣,他们也没经过正规训练,主要靠自学。” 
     上中学,余祥云拥有了自己的京胡。“打了条老蛇,弄几块竹片,就自己学着做了。”余老师说,当时一把京胡至少要7至8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没有钱,只能自己动手。 
      高中时代,余祥云参加了公社组织的文艺宣传队,一把京胡让他感受到了价值和乐趣。1975年高中毕业后,余祥云回家务农,在那两年半的日子里,白天劳动,夜晚无论多累,他都要拉上几段。1977年恢复高考,余祥云靠着一手京胡技艺,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主攻二胡。 
      1982年大学毕业后,余祥云分配到南平师范。除了教授二胡,他还执教钢琴、音乐理论等,并任音乐教研组长。 
      2000年,余祥云调回老家闽侯,任县一中音乐老师。无论在哪里,处在人生哪个阶段,余祥云始终保持着对民族音乐的痴迷。 
      2003年,余祥云牵头成立昙石山民乐团。教师、医生、机关干部、拖拉机手等各行各业的人,为着挖掘、保护和弘扬民乐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 
      闽侯是闽剧的发祥地,还曾是十番音乐、评剧、折子戏等民族音乐的沃土。然而,回到故乡的余祥云却发现,这里已很少人唱,更少人懂。 
      严峻的现实,让余祥云心痛不已。难道就让民族音乐这样消亡?作为一个民族音乐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他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让民乐重新在闽侯“热闹”起来。 
      2003年8月,闽侯昙石山民乐团正式成立。8名因为爱好走到一起的人,自掏腰包,购置了二胡、音响、扬琴等,在余祥云家20多平方米的杂物间,奏出了美妙的民族之乐。 
      余祥云对团员的音准、节奏、手势、坐势、工序等逐一进行指导,并布置“作业”让团员练习。团员演奏水平很快得到提高。因为有了这个乐团,有了余祥云的专业指导,这个团吸引力越来越大。爱好民乐的群众纷纷加入,有教师、医生、机关干部,也有学生和拖拉机手。 
      今年63岁的吴海光是首批加入乐团的成员。他对二胡很感兴趣,但是“曲不成调”。“以前求教无门,只能自己瞎摆弄,水平有限。现在,有了余老师的悉心指导,进步显著,我已是业余六级水平。” 
      张光岩是闽侯上街的农民,平时靠开拖拉机运货过活。遇到要白天合练,张光岩定会放下手头的活,赶到县城参加,一天几百元也不赚了。“我们都是‘大学生’――大了的学生,以前虽然想学,但没人教,因此要更加认真练习。” 
      5年来,昙石山民乐团已先后创作、整理、排练了多部乡土民乐及闽剧、京剧改良曲子。大型民族管弦乐《春韵》、《二泉映月》、《京调》等已排练成熟。目前,正在紧张排练由传统闽剧改编的《宝莲灯》、《曲判记》唱腔片断和现代京剧《杜鹃山》、《乱云飞》等民乐合奏曲目。“以昙石山为背景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昙石山随想》,已创作了两个部分,剩余三个部分正在创作中。”余祥云说,传统闽剧的缺点是经典唱段几乎没有,更没人能唱得清楚。通过改编,如今在排练演出过程中,许多群众都很惊讶,还有这么好听的闽剧。 
      通过艺术实践和不断演出的历练,余祥云高兴地看到,昙石山民乐团培养过的孩子,都会说一句相同的话“闽剧还是很好听的”。 
      余祥云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闽侯也在加大力度挖掘、保护以昙石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激发了全社会投身文化事业的热情。 
     “挖掘、保护和弘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承。”余祥云和老团员们形成了共识。而要传承,除了教授“大学生”,打好群众基础,更要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如今的昙石山民乐团,有一半是青少年。余祥云告诉记者,只要培养出他们的兴趣,抓住他们的心理,就成功了一半。通过艺术实践和不断演出的历练,昙石山民乐团培养过的所有孩子,几乎都和余祥云说过相似的一句话,“闽剧还是很好听的。” 
       正是逐渐认同了传统民乐,孩子们有了更大的劲头。来自荆溪的徐燕明,今年刚上初一,已经参加乐团2年了。今年5月,徐燕明将与另外4名团员一同参加上海“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二胡)推选”全国总决赛。另有多名孩子获得“闽江之春器乐大赛”笛子独奏一等奖、“福建省郑奕奏闽剧金奖大赛”银奖、“世界十邑闽剧票友大赛”铜奖等。 
      “跳动在乡间的民族音乐,是最美的音乐。积极挖掘民间音乐,走通俗与高雅相结合之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是昙石山民乐团的努力方向。”余祥云说,为了这个目的,他愿意付出所有努力。

更多:

 
关键词: 民乐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