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灿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打击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曾任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队首席打击乐兼声部长并任多个社团的重要职务。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客座教授、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兼职教授、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艺术总监等。
与王宝灿先生结识缘于两年前的一次排练。那时乐队打算为青年演奏员排一档打击乐节目,恰巧王先生的女儿也在其中演奏,就邀他来给大家做指导。当时的影响,他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父亲,对年轻人很关爱。其实,在此之前王宝灿先生的大名我早已经如雷贯耳,他的《秦王点兵》、《滚核桃》、《牛斗虎》、《老鼠娶亲》等作品早已是中国打击乐界的不朽名作,被人们亲切誉为“国之瑰宝”,传遍全国;而由他亲自创建、指导的山西绛州鼓乐团也已饮誉海内外,目前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著名鼓乐团之一。
今年恰逢笔者随团到台湾演出,受到目前在南华大学任教的王宝灿先生的热情招待,非常激动,很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眼前的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热情和蔼,他为我介绍了自己走上中国打击乐道路的历程,还讲了许多自己与中国鼓乐的小故事。
原来,享有“鼓王”之称的王宝灿先生最初是学习二胡的,还学过琵琶。由于当时他刚刚在山西艺术学校毕业,在学校等教员的工作,恰好山西歌舞剧院民乐队要扩展,看上了他的打击乐,这样他便走上了打击乐的道路。但对于打击乐这一行当,他既没有拜师学艺,也没受过专业训练,纯粹出于兴趣爱好。到团里以后,他勤学好问、爱动脑,自然良师益友很多,再加上自己认识省城各大剧团的打鼓师傅,获得指教,使得自己受益匪浅,技艺大增。就这样,他爱上了打击乐,也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
说到对中国鼓乐器的印象,王先生有一些遗憾。他介绍说,比如排鼓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鼓箱从最初的木质,发展到玻璃钢,又发展到铜箱,造价越来越高但质量有所下降,以至于专业乐团苦于没有好的乐器。在中国大陆,苏州乐器三厂的一些退休老技师,像陆荣根师傅等都是技术高明的制鼓名家,但苦于好乐器,造价高;造价低,乐器质量便得不到保障,于是形成了一种很尴尬的局面。在台湾就不同了,台湾的传统制鼓技术精益求精,讲究外观整洁、工艺考究,音色纯正、洁净、有穿透力。但价格昂贵,一套排鼓大约在三万人民币左右。当聊到小堂鼓时,王宝灿先生给我讲了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他的作品《滚核桃》原本是为1987年参加华北音乐节所准备的返场曲目(正式演出的曲目是《秦王点兵》)。没想到,作品一经问世便一炮走红,为国内外所熟知、喜爱。乐曲描绘了昔日,晋南一带农民将清熟的核桃摊放在瓦房顶(俗称厦坡)晾晒,秋风吹来,干热了的核桃沿着厦坡“哗哗”滚落坠地,乒乓作响,乐曲运用一系列的鼓棰华彩,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情景,抒发农民庆丰收的喜悦心情。也正是因为这样一首富于生活情趣的乐曲,使得原本极为普通、平常的十四寸小堂鼓,有了一个更加好听的名字“核桃鼓”。宝灿老师打趣地说:“现在买鼓的顾客只要一说买‘核桃鼓’,店家便知道要哪种乐器了。”
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王宝灿先生,风采依然不减当年,在孜孜不倦教学的同时,又推出了不少的新作品,他笑称自己在六十岁以后“梅开二度”,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个高峰,创作出一大批好的作品,如《龙城社火》(为太原建城2500年作)、《南华颂》、《满园春》、《喜相逢》、《梅开三度》、《蓬莱吟》、《戏文舞韵》、《虎贲逐鹿》、《曾风楚韵》等等。就在2005年南华大学专程为他在台北举办“王宝灿作品音乐会”,将他创作的作品以及教学成果作了一次回顾性总结展示。王宝灿先生亲自登台主奏,神采奕奕,博得满堂喝彩,在宝岛乃至大陆民乐界引起强烈反响!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王宝灿先生一生的处世哲学,他深深热爱着他所从事的中国鼓乐艺术,一辈子不遗余力、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乐观的宝灿先生随口笑吟到:“弹指一挥间,虚度六十年。如若有来世,还把鼓儿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