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日报报道,板头曲为中州古曲,和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并称全国四大乐种。
板头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故得名“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中的《闺中怨》、《高山流水》、《闹元宵》等都是板头曲曲谱。板头曲分布较广,其传播中心在河南省南阳市。
2006年,板头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初,文化部确定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名单,南阳人宋光生榜上有名。
初秋的阳光透过窗子斜射进来,正照在宋光生的古筝上。瘦削儒雅的宋光生手指轻拨,优美的板头曲音乐乍然响起,光线中的纤尘兴奋地欢跳起来。
这是南阳市邓州古城的一个老茶馆。茶馆有些破旧,却是宋光生和老哥们儿聚会的地方,也是板头曲发烧友心目中的一个“圣地”。傍晚,茶馆里坐满了人,必定会有几个抓筝拉弦弹奏板头曲的。表演者和观众的年纪多在55岁以上。
回顾:板头曲改变命运
68岁的宋光生与板头曲结缘已逾半个世纪。
五六十年前,宋家在邓州经营一间轧面条铺,太阳一落山,铺子附近就有许多唱曲奏乐的。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曹东扶。
1954年,14岁的宋光生拜曹东扶为师学习古筝。后来,他又跟随齐德岑、丁心秀学习三弦、琵琶。初中上了一年半,宋光生走向社会。当时,他的职业是生产队会计。休工后、农闲时,宋光生会走进茶馆演出,但在茶馆里演出没有任何收入,只是为了自娱自乐。
谁也没想到,这纯粹的“玩儿”改变了他的命运。1957年,邓县成立刁河区业余文工团,宋光生因为弹得一手好筝、会数十首板头曲进了团,从此成了“公家人”。
1962年,全省首届古筝研究会召开,河南各地选派9个人与会,宋光生代表南阳出席了此次会议。从此,22岁的宋光生正式在南阳艺术界崭露头角,人们开始将他的名字与“板头曲”连在一起。
“文化大革命”时,剧团解散,宋光生到供销社当了营业员,2000年从供销社退休。数十年来,宋光生一直勤练不辍,目前,他是邓州市大调曲研究会的会长。
现状:板头曲曲友锐减
在河南四大曲种中,大调曲子不同于另外三个曲种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非职业性。大调曲子最优秀的人才几乎全是非职业性的,他们以曲会友,自娱自乐,不以此谋生。与大调曲子相伴而生的板头曲亦然。因为不能作为职业,不能养家糊口,曲艺界自古就有“板头曲不养人”的说法。
现在同样如此。宋光生和曲友们退休前各有职业,退休后靠退休金为生。在茶馆聚会,老板不支付他们演出费,他们将乐器寄存在茶馆里,老板也不收他们寄存费,喝茶消费,他们要像茶客一样正常交钱。
由于挣不来钱,再加上板头曲对演奏水平要求较高,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板头曲的人越来越少。在板头曲传播中心南阳,“大调曲友都能演奏一点板头曲,但几乎没人能完整地演奏一首;南阳的古筝班也都传授板头曲,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是板头曲。”宋光生说。
以前,南阳每个县市区都有会大调曲、板头曲的,现在,仅有不到一半的县市区有这方面的人才,“像桐柏,自从几个老曲友去世后,就再也听不到板头曲了。”宋光生感叹道。邓州和淅川两地曲友最活跃,但人员也大量减少。现在邓州城里曲友只有20多个,且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人。
心愿:让板头曲走向世界
退休后,宋光生开班给孩子们传授古筝,每年都有20来位学生考上专业音乐学院,但宋光生不满足:孩子们利用古筝弹奏技艺这块敲门砖进了高校后,学习不同专业,不能坚持练习板头曲和大调曲。宋光生认为,要想改变板头曲人才缺乏的现状,应在河南和南阳的高校里,甚至中小学里开设大调曲、板头曲专业学习和欣赏课,这才是根本措施。
除了培育新人,宋光生着手整理古筝相关技法和曲谱。今年2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他创作的《古筝基础训练》一书。目前,他正在创作《今之词古之乐也》(暂定名),考证唐诗宋词的乐谱。
宋光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板头曲走出国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心愿产生于2001年,那一年,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19个入选项目中名列榜首。他认为板头曲曲牌不比昆曲少,最早可追溯至元曲,曲词雅俗共赏,完全可以与昆曲媲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