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沪上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一流的指挥、一流的演奏家,无一不踏足过上海。在一片叫好声和热烈的谢幕掌声中,有人评论上海的古典音乐市场已经可以名副其实的“国际化”了。而当视线从台上转移到台下时,面对空荡荡的剧场,叫好难叫座的现实却又无法回避。
即将于6月4日、5日、6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开演的第二届法国钢琴节,就曾遭遇如此尴尬境地。去年,法国雅各宾钢琴节来沪“试水”,当时派出了三位法国钢琴界的代表人物巴普迪・乔迪贡、维尼莎・瓦格纳以及让-艾弗兰・巴维,然而平均不足三分之二的上座率却让人反思。
好演出难识货
去年5月28日,法国钢琴家让-艾弗兰・巴维在东艺上演的“贝多芬专场”音乐会引起轰动。演出结束后,观众全部起立喝彩,谢幕近10分钟之久。
这场音乐会作为法国雅各宾钢琴节首次落户东艺的三场音乐会之终结篇,无论曲目还是钢琴家实力都堪称三场之冠,然而当天到场的观众只有区区200人,上座率竟不足三分之二。而据东艺的工作人员回忆,他们在演出后的第二天,才陆续接到乐迷,甚至是音乐学院钢琴系老师打来的电话要求订票,但当时的演出却只有一场。
而类似国际乐坛上口碑颇丰的音乐家在上海遭遇滑铁卢的情况不止于此。2005年底,被卡拉扬誉为“同辈中最杰出的小提琴家”的基顿・克莱默带领波罗的海弦乐团首度访沪,即使当时票价已大幅调低,但上座率仍仅为六分之一。去年5月,“音乐剧之王”韦伯的兄长英国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来沪,出票也才刚过四分之一。而另一位去年造访上海的大牌人物,世界级指挥大师迪图瓦同样难逃票房惨淡的命运。
重明星轻实力
音乐家的“明星指数”成了票房的指挥棒,在国内风生水起的郎朗(blog)和李云迪(blog),在国际舞台上只能称作小辈,但他们的人气却足以超过任何一位老将。在古典乐坛,对于明星的追逐也可用疯狂形容。去年6月,德国著名女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来沪,距演出还有20天的时间,所有的门票就告售罄。
2005年11月,同样首次来沪的“天下第一团”柏林爱乐乐团,在消息刚刚发布时就引起关注,两场音乐会掀起的“柏林旋风”至今还难有后人超越。
同样毫无意外引来爆棚场面的还有马友友这样的明星大师。
尽管明星音乐家的实力不容质疑,但对于视野仍不够广阔的国内乐迷而言,一味注重商业光环下的明星效应,以人气指数来代替艺术价值,实为买椟还珠。不仅凸现出乐迷的从众心理,也客观反映了国内乐迷对艺术认知的缺失。
[新闻链接]
法国钢琴节落户上海
晚报讯 第二届法国钢琴节将于6月4日至6日在东方艺术中心开演,此次来沪的三位钢琴家杰克・泰拉森、戴维・法雷、丹娜・希卡莉,将分别为上海观众带来爵士、德奥古典以及法国音乐作品。据悉,经过近一年的筹备,法国有关方面已与东艺达成五年协定,从今年开始,法国钢琴节将于每年的6月初在东艺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