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仅接受中国本土音乐教育,却扬名国际乐坛的钢琴家。
记者昨日获悉,作为成长于广东的钢琴王子,李云迪将在10月7日,也是他25岁生日当天上午10时亲临广州购书中心,为其自传《中国钢琴神话――李云迪》首发签售,与读者共度生日美好时光。钢琴王子李云迪在生日当天赶赴广州签售,成为广州市民关注的热点。
当年,李云迪18岁便夺得了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震惊世界。这位天之骄子拥有人们所梦想的一切:年轻、英俊、才华、财富、名气和荣耀。最重要的是,人们毫不怀疑他的成就所具有的分量与价值。李云迪是谁?在他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
在其自传广州首发前夕,李云迪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这位气质潇洒、长相英俊的年轻钢琴家总显得很神秘,可通过与他的对话,记者仿佛已经找到破解李云迪神话的密码。
平民之子
李云迪告诉记者,他1982年10月7日出生在重庆大渡口区,出生证上使用的名字是李希,3岁改名李希熙,5岁正式改为李云迪。
对于李云迪而言,他的家庭背景和音乐没有任何联系,他的父亲李川和母亲张小鲁都不是学音乐出身。李云迪3岁的时候,唱歌已经不能满足他对音乐的渴望,当他在乐器店看见一架4贝司的手风琴,就被它迷住了。1987年,李云迪顺利通过手风琴的五级考核,同时获选参加了四川省“宏声杯”少儿手风琴邀请赛,他是幼儿组年纪最小的选手,一曲《花儿与少年》使他获得了大赛第一名。
对于7岁改学钢琴,李云迪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6岁的时候已经拉120贝司的手风琴了,琴又大又沉,每次拉琴都是一场体能训练。重庆夏天酷热,因为背着琴,身上总长满了痱子,父母心疼我,就尊重了我的选择。再有就是我觉得手风琴的音域决定了对音乐表现空间的有限,相比之下钢琴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而且弹钢琴比拉手风琴舒服多了。
初战告捷
1994年,12岁的李云迪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1995年6月,刚在川音附中上初一的李云迪获选参加美国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斯特拉文斯基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举办地在美国的伊利诺州。在母亲和老师的陪同下,李云迪第一次踏出国门。这次出国比赛为李云迪的钢琴人生带来了新的机遇。
经过几轮角逐,李云迪成为七十多名进入决赛的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李云迪准备的决赛曲目是李斯特那首难度极大的《塔兰泰拉舞曲》,又称“毒蛛舞曲”,这是一种快速、激烈的舞曲,演奏该曲需要弹得又快、又准、又响。李云迪将这首曲子弹得非常漂亮,评委称他的演奏“独具个性,富于表现,非常出色”,同时也赢得了斯特拉文斯基女儿的关注和称赞。最终,李云迪获得了大赛第三名。
南下深圳
回顾李云迪音乐之路的最初几年,不难发现他的确有几分幸运:很偶然走进音乐,在恰当的时机转学钢琴,遇到最好的老师,学琴4年便获得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13岁参加国际大赛。在决定命运的重大转折上,他都如有神助般地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跟随恩师但昭义南下深圳应该说是他最成功的抉择之一。
广东以其固有的务实作风为天才成长提供了充沛的阳光和良好的空间,李云迪很快就适应了深圳,在给重庆好朋友的信中,他写道:我由衷地喜欢深圳,这里纯净蔚蓝的天空总是给予我无尽的艺术灵感。
对李云迪而言,但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像施肥一样让他的音乐得到自由的发展空间,每一堂课下来,他几乎都能挖掘出对音乐作品新的理解和感受。他对钢琴的驾驭越来越游刃有余,在钢琴演奏方面的发展表现出十分全面的可塑性,在广阔与纵深方面取得了令人惊讶的平衡,而他的弹奏都能得到但老师的肯定。
决战华沙
2000年1月24日,李云迪由国家文化部选派,赴波兰华沙参加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这届大赛于10月4日至19日在华沙举行,通过录音带申请参赛的有256人,经过预审获得参赛资格的有98名,分别来自意大利、德国、白俄罗斯、美国、阿根廷、日本等23个国家,所有参赛者均有获奖背景,李云迪又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第一轮初赛为期5天,要求每位选手进行约25分钟的演奏。10月9日,李云迪终于在肖邦大赛中亮相,弹奏的曲目是《A小调半音阶练习曲》。他对每一个音符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像传达神谕一般不敢有丝毫的疏漏,演奏犹如水银泻地,让每一个音都提炼出诗化的色彩。最终,李云迪被认为是初赛表现最出色的选手。
第二轮10月11日至14日分4天进行,被称为“钢琴界大祭司”的阿格里奇此时加入了评审团,她的出现引起了轰动,这位以严苛出名的评委让人们更加确信了比赛的含金量。第二轮比赛他演奏了谐谑曲、摇篮曲、圆舞曲以及大波兰舞曲。
三轮比赛下来,李云迪的积分排到了第一,他和曾是同门师姐的陈萨以及来自阿根廷的弗利特、俄罗斯的科布尔、日本的佐藤三日、意大利的诺泽进入了决赛,刷新了40年来我国选手无缘入围的历史。激动人心的决赛在10月18日、19日两天举行。李云迪最后一个出场,他选择的曲目是肖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凌晨1点,按惯例由评委会主席宣布比赛结果,而这个结果显然最无悬念,没等宣布第一名,获得大赛第三名的俄罗斯选手已经把李云迪高高举了起来,所有人都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为他们心目中企盼了15年的“肖邦”庆祝――李云迪以他精湛的演奏夺得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金奖,成为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一夜之间,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李云迪身上,少年一战成名。
本报记者对话李云迪:
音乐永远不是竞赛,就如我与郎朗
“这本书是对我个人的澄清”
广州日报:你还很年轻,虽然获得了古典乐界的肯定,但出传记似乎早了点。为什么选择此时出版个人传记?
李云迪:音乐对我来说是一生的事情,未来的路仍然很长,这个传记只是我人生中一个片断的总结。我曾对传记作者说过,在所有关于我的报道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完全触及我本质的,这本书算是对我个人的一个澄清。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期出版个人传记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我无论从个性角度还是从音乐角度上都趋于成熟,现在我希望将我的经历和肖邦大赛后的学习过程做一个回顾,与大家来分享我对音乐的认知,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我对音乐的感受,对钢琴的理解,了解这些年来我经历过的一些重要的音乐事件,了解我在音乐中的成长,然后得到我的音乐性和个性。
“从不曾背叛过钢琴”
广州日报:大家都知道你有一个严厉的母亲,就像郎朗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一样。如果没有母亲的严格要求和全身心地付出,你会选择钢琴吗?
李云迪:应该说母亲是我钢琴生涯中最重要的人物,没有她最初的引导和严格要求,也许我不会这么顺利地踏上钢琴之路,但我必须强调的是我热爱钢琴。对于是否会选择钢琴,这个问题我在书中已经作了回答,对我来说做这种假设也是对钢琴的背叛。
广州日报:中国钢琴家的一个软肋是人文基础的缺失,毕竟像傅聪那样有家学渊源的人太少,大部分人从小学琴,时间都被练琴占用了,没有时间接触广泛的人文知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云迪:的确,包括钢琴在内的任何艺术都需要有人文修养的底蕴,这需要一生的积累和修炼。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是我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的原因。
不仅仅是接受系统完整的知识训练,还包括运用敏感的心灵来体味和窥察世间的万事万物,这需要灵性和悟性。再者,音乐是一门启智的艺术,浸淫其中会对人生有来自内心的感动和认知,作曲家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用音乐语言传达出来,弹奏一个经典乐曲就好像在与他们对话,在领受他们最精华的智慧。
“假如总想着和别人去比、去争,音乐就变得浑浊了”
广州日报:同为21世纪的钢琴王子,你和郎朗不可避免地要被人们拿来比较,从出身,到老师,到技巧、才华、风格甚至收入等等。坦率地说,你内心对自己和郎朗之间有无比较?比得最多的是什么?
李云迪:正如我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音乐里永远不存在竞赛,只有马才竞赛,假如总想着和别人去比、去争,音乐就变得浑浊了。人也变得浑浊了,就会丧失自己。我觉得任何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不应该有攀比心理,这是一个陷阱,而且是自己制造的。我听过一句话说得很好,很多人都想方设法使自己幸福,但他们实际上所追求的是怎样使自己比别人幸福。
“我遇到的老师都很出色”
广州日报:你从小启蒙学的是手风琴,7岁改学钢琴,刚开始时也没有遇上名师的指导,可是这些并未妨碍你成功。请谈谈名师和成功有怎样的关系?
李云迪:我的恩师但昭义教授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大意是说一块石头怎么也孵不出来小鸡,但也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因此,我不觉得名师和成功之间有绝对必然的联系。而且,我的手风琴老师和钢琴启蒙老师都不是名师,但他们却是好老师,其实好老师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