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记住这一刻!2008年1月11日。伴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中国乐器界长三角合作圈全面启动。
整合资源,优势无补,实现双赢,这一时下最活跃的经济合作元素,正在长三角乐器界得到最充分的诠释。长三角乐器界合作之旅率先在沪浙两地悄然开启。
上海,引领长三角乐器圈
2008年1月的上旬,雾锁华夏大地。
穿透重重迷雾,长三角乐器合作之旅由一群执着的资深乐器人悄然开启。这一开启标志便是上海乐器协会一年一度的理事会移师浙江德清。这也是上海乐器协会年度盛会首度异地举行。
作为地方性行业协会,上海乐器协会年度盛会移师近邻浙江,寓意深刻。上海乐器协会会长陈惠庆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上海乐器协会走出上海,着眼长三角的历史性举动。上海,长三角无可替代的领跑者,上海市政府近年来着力引导构建长三角经济圈。
上海,中国乐器界的核心板块。拥有知名品牌最多,拥有生产历史最悠久,拥有国内最一流生产和研发能力。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上海的领头羊地位日益凸现。圈内人士评述:上海乐器协会顺势利导,引领长三角乐器界全面合作,无论对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乐器业发展,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
1月11日,上海乐器协会携上海乐器界的大牌齐集浙江德清。湖州市、德清县两级政府和当地知名钢琴企业与上海同行深入探讨合作事宜,气氛热烈,合作意向强烈。
德清县政府出台的独特“退税、免税”优惠政策,令上海乐器界兴趣甚浓。为扶植发展钢琴产业,德清县政府相继出台3个政府文件,以超乎想象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钢琴产业。上海钢琴企业测算,同样在德清加工制造钢琴,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一年节省几十万。
洛舍,钢琴之乡,德清钢琴产业的聚集地,年产钢琴占中国钢琴总产量的1/10。洛舍镇工业副镇长孔胜伟说,德清县政府出台的唯一产业政策就定位在钢琴产业。湖州和德清两级政府不遗余力支持发展以钢琴产业为龙头的乐器产业。德清县政府以最大的优惠政策,欢迎外地品牌去德清发展,可单独建厂,也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同时,当地发达的木业和完整的钢琴产业链,也为钢琴生产和加工提供了最好的保证。整合德清钢琴生产力和上海乐器的品牌和技术,无疑是双方合作的最佳模式。
上海乐器协会秘书长郭得利说,德清钢琴产业发展有目共睹,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已上台级,沪浙两地合作目前已水到渠成。行业协会如今牵线搭桥,目的是为沪浙两地企业当好红娘。
上海乐器界先后参观考察了华夏国际乐器城和华谱、杰士德两大德清知名钢琴企业。德清钢琴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以及构筑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给上海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华新乐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文龙在考察湖州华谱钢琴钢琴制造有限公司时按捺不住激动,向德清企业抛出红绣球。他说,“华新”作为全球数码钢琴的核心生产厂家,一直谋求产业的更大发展,走出上海,寻找区域合作,是该厂的核心发展理念。德清作为上海的近邻,车程2个半小时,是合作的首选。
上海国光口琴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伟义说,国光、英雄口琴在浙江销售最多,足见浙江市场的巨大潜力。
事实上,上海乐器界关注钟情浙江,在企业层面已显山露水。早在上海乐器协会组团赴德清之前,上海的马歇尔钢琴已率先赴德清考察洽谈合作。而两地企业间的代加工零散合作目前已如火如荼。将企业层面的合作,提升到产业发展层面,上海乐器协会深谋远虑。
德清政府介绍,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全面合作,必将做强做大本地钢琴产业,同时也有利于上海乐器品牌,结果必定双赢。
创办乐器城 建设产业园 浙江欢迎您
创办乐器城,建设钢琴产业园区,是德清县政府发展乐器产业的两把利剑。一个两万平方米的精品乐器城,雏形初现,目前已吸引相当数量的乐器大牌进驻。征地几百亩,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钢琴产业园区,已被浙江省政府列入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一个以销售为龙头,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框架,全面形成,德清全速发展乐器,志在必得!
华夏国际乐器城负责人介绍,乐器城目前进入全面装修,招商形势十分乐观。各类代表乐器的品牌大多签约进驻。看好浙江市场影响力,认可政府支持、浙商运作的良好经营模式,上海乐器品牌纷纷进驻乐器城。
许多上海乐器品牌对在乐器城设立形象展示窗口,并在德清当地合作加工生产,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这一最集约化的经营模式,目前受到乐器厂商的一直赞赏。
德清政府表示,做强做大以钢琴为特色的乐器产业,一直倍受政府推崇,对于销售和生产,他们都将给予最大的政策鼓励和税收优惠。在德清生产销售钢琴,一年节省成本几十万。
授命政府产业导向,湖州和德清两级政府的驻沪办事处近来加大上海企业招商力度。他们深入上海乐器厂家,广泛牵线搭桥。2008年预计将有一大批上海品牌与当地合作。
二十年 沪浙钢琴再牵手
用“破雾之旅”来诠释上海乐器协会德清之行,无疑最具彰显意义。
上海华粤琴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和富是上海乐器协会考察团的成员,所见所闻感慨万千:德清之行,故地重游,20年,弹指一挥间。
冯是德清钢琴产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者。20年前,正是包括他在内的一群上海钢琴人开启了德清钢琴的历史先河。
1985年,德清人决意制造钢琴。在一穷二白,毫无生产基础的条件下,浙商以惯用的挖人才手法,挖走上海钢琴企业的骨干,开创事业。
冯便是当年被挖走的6名上海钢琴企业生产骨干之一。他说,这在现在看来很正常的人才流动,当时却引发沪浙两地政府之间的口舌大战,两地媒体展开大讨论,风波直至中央。
作为历时见证者,他为德清钢琴产业蓬勃发展而自豪,也为中国由此确立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而欣慰。 一个人的举动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策,并成就了一个区域产业,冯回忆当年支持德清钢琴产业起步,百感交集。
他说,20年前,他们帮助德清“无中生有”制造了一个产业,20年后,再度踏上德清,寻求合作,前后两次与德清亲密握手,感觉真的不一样。
怀着对德清钢琴的深深情结,冯对德清钢琴产业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德清钢琴发展20多年,生产规模和质量已上台级,形成相当的全国产业影响,现在到了发展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阶段。
事实上,正是包括上海在内的乐器界关心和支持,成就了今日德清钢琴的辉煌。这显然也是长三角乐器界合作的最坚实基础。
冯说,当年,是上海的钢琴产业诱惑了浙江,现在,浙江的发展,诱惑着上海,借鉴浙江经济发展经验,寻找区域优势合作,值得上海乐器界深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