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键盘乐器资讯 » 钢琴资讯 » 正文

两万琴童六亿市场 杭州家庭创造出庞大的音乐经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浏览次数:130

     最近几天,一年一度的浙江省音乐考级正全面展开,在少年宫、各家艺校,家长和琴童的身影成为盛夏一道风景,大约有2000多名音乐考生在这几天检验学习成果,家长们则从这份“投资”中获得别样的快乐。  
     根据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的初步统计,目前杭州市区正在学习的钢琴琴童至少有两万个,一个日渐庞大的音乐经济正在被热烈期望子女成材的家长们创造出来。 
     三万元是基本支出  
     熊子菡是杭州2万琴童中的一个,今年10岁,学琴两年,4月份开始,每天晚上她都要在自己那架雅马哈钢琴前练习两个小时,因为7月的钢琴考级转眼到来。  
     7月23日上午,妈妈带着熊子菡来到天目艺校,首次踏入音乐考级现场。一小时后,她顺利通过了业余三级钢琴考试,这让母女二人都很高兴,因为两年的心血首次开花结果。  
     两年下来,这个家庭已经为此支出了2万多元。“既然要学,就持之以恒,学到底吧。”熊子菡妈妈说。“两年以后,争取考出国家级。”  
     7岁的傅知章和熊子菡同住一个小区,去年父母花了1.5万元买钢琴,开始在他身上倾注热情。在他的班里,还有十几位同学学习音乐,其中钢琴最多。这与一项调查大致相符:小学每个班学琴的孩子大约占六分之一。  
     每周六,父母都要送傅知章去体育场路上的一位老师家上钢琴课。最近一次,母亲章女士刚刚把第三季度的学费1200元一次性付给老师。这种固定的私人场所,也是目前钢琴培训的主要途径。  
     为了方便接送儿子学琴,去年傅知章家花12万元买了辆Polo轿车,之前,从城西的府苑新村骑自行车到市中心,刮风下雨曾让家长和孩子吃够苦头。  
     如今的学琴热有多热?浙江教育学院音乐系一位钢琴老师说,她带的一个小孩转学到上海一所普通小学,在填写入学调查表时,在“特长”一项里填了“弹钢琴”,老师看了后说,弹钢琴不是特长,会的人太多。  
     据波士顿研究机构Eduventures.com测算,2006年中国人的教育支出有望达到900亿美元,与3年前相比增长一倍还多。  
     傅知章的母亲章女士说,每周一节课100元,一年52节课,学费一共5200元,老师说起码学四年才能小有所成,一共2.08万元,课本和音乐CD的开支忽略不计,如果再算上乐器,费用就更多。也就是说,用考级水准衡量达到业余八级,家庭花销约在三万多元。这基本上反映了杭州一个学琴家庭的基本支出。  
     如果以三万元费用计算,杭州市区两万琴童因此创造出的市场就有六亿元之多。这还不包括小提琴、电子琴、古筝等等音乐教育市场。  
     电子琴、手风琴悄然引退  
     傅知章每周去老师家上课,他的有些同学去各种艺术学校上课。目前,杭州至少有30家主营钢琴以及其他古典音乐培训的艺术学校。  
     大约有300个孩子正在杭州三毛艺术学校接受各种音乐培训,其中学钢琴的占了一半。学校魏老师说,家长的期望非常高,有一对打工者夫妇,母亲的月收入只有600多元,父亲收入也不稳定,还是让8岁的孩子来学钢琴,因为家里买不起钢琴,所以夫妇俩天天送孩子到学校上课。最远的学生,从老余杭坐公交车过来,或者从大关骑自行车过来,每周如此。 最近两年,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几年前学者甚众的第二、第三大器乐项目――手风琴、电子琴日薄西山,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很多艺术学校已不再开设这两个班,少数在开班的,一个老师能有五六个学生已经非常不错了。 
     一位音乐专家认为,手风琴曾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家长觉得孩子背个沉重的大家伙,影响身体发育,所以学的人越来越少,而电子琴和钢琴虽然属于同一类型,但更多家庭开始选择更有“品位”的钢琴。 
     两种器乐培训的没落,凸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俞钢说,以前家庭收入低,一台电子琴2000多元,已经算是比较贵的乐器了,而现在,买架一万多元的钢琴,对于不少城市家庭来说,不算负担。另一方面,房子大了,也让钢琴走入了普通人家庭。杭州市房管局今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杭州老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4平方米,比起5年前的19.8平方米,上升了17.9%。 
     钢琴产量增加 
     经济繁荣标志之一 
     由于琴童剧增,音乐相关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有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有87家厂商专门生产西方乐器,在2006年之前,从事乐器制作的公司增加至142家,共生产了37万台钢琴、100万把小提琴以及600万把吉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琴、小提琴与吉他生产国。 
     文三路、文二路一带被杭州业内人士称为“琴行路”,因为这里聚集了十几家杭州知名琴行,初学者听从老师的指点,到这条路上的某家店,买走未来的学习工具。 
     “90年代,中国钢琴产业只有星海、珠江等少数品牌,现在国内钢琴品牌已有三四百个,那时,杭州的大琴行不过三四家,现在大大小小的琴行已有三十多家。”珠江琴行蒋洋说。 
     珠江琴行是杭州的一家老牌琴行,现在,这家琴行一年可卖出1700多台钢琴,其中大部分是适合家庭的立式钢琴,每架钢琴的平均价格在1.3万-1.5万元。 
     一些音乐机构经常举行音乐沙龙、音乐会,吸引爱乐者前来欣赏,在杭州音乐界,“赏心乐事”就小有名气。大多数时候,爱乐者和他们的孩子不用掏一分钱,就能欣赏美妙的音乐表演,主办单位和一些乐器行会承担全部费用,他们看中的是未来的市场。 
     一位来自琴行的组织者说,几乎每周都有规模不等的音乐会,每场需要几万元的成本,某家琴行每年会赞助将近20场的费用,大约是20万元,从现在的音乐热潮看,付出是值得的,被激发起来的音乐热情,会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购买力。 
     以上的情况正是国外发达国家经历过的。一个世纪前的美国,经济刚刚步入繁荣期,美国人对古典音乐也是喜爱有加。产业进步和财富的增长培养了美国人对高尚文化的热爱,在纽约皇后区新建立的斯坦威钢琴厂迅速超过了欧洲厂家,成为美国音乐制造技术的象征。钢琴课里的“南漂”族 
     高涨的学琴热,也促成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动,一些北方优秀的音乐教师流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比如,熊子菡的钢琴家教崔馨月就来自北方。 
     崔馨月是吉林人,从小学钢琴,直到大学音乐系毕业,她一直呆在家乡。如今,杭州是她第二个家。2004年来到杭州,三年来她成了许多孩子的钢琴老师。目前,崔老师已经有足够的生源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家长们也对她的教学比较满意。 
     崔馨月是“走教老师”,上门授课,不用出门的便利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每周7天她都有教学安排,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4点半到晚上七八点,带两三个学生,周末非常忙,早上8点半到下午五六点,一天最多要教八个学生。 
     崔馨月说,她的许多大学同学也陆续来浙江教授钢琴,分布在宁波、湖州、温州等地。虽然辛苦,不过这些职业教学者的收入还算不错,按照每节课100元计算,每周15-20节课,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超过5000元。 
     更多的流动人才分布在杭州各家艺术学校。三毛钢琴艺术学校的21位钢琴老师中,有13位是外地人,都很年轻,均为音乐专业本科生,来自沈阳、西安、重庆的居多。 
     音乐带来“社会认同”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俞钢表示,就像古人的琴棋书画,音乐也正在成为城市孩子的“必修课”。 
     “并非要让孩子成为钢琴家,想让他接受音乐训练,提高修养,一项特殊技能可以提供更好的前途、收入。”一位家长的说法代表了眼下许多家庭的思路。 
      另一方面,通过古典音乐能获得某种社会认同,这是一种标志――爱好高雅艺术的家庭在文化修养方面较高。这种文化的攀比效应,也让许多家庭忙不迭地进入这个圈子。 
     “学钢琴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分配注意力(看琴谱要一目几行),如何学会安排,即使今后不在音乐上发展,对日常学习也很有帮助。”一位培训老师这么认为。 
      在艺术学校里,创办者相信,一旦艺术投资被纳入更多普通家庭的计划,中国这个市场将会爆发更大的潜力。 

更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