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前起源于欧州的钢琴,乘着中国改革开发的春风,逐步进入了中国的寻常百姓家,昔日欧州豪门贵族用以消遣娱乐的工具成了中国老百姓磕开音乐神圣殿堂的敲门砖。这是多么巨大的时代的变化,然而自1985年以来抢购,学习钢琴的热潮几经沉浮,几度春秋,曾经令多少制造商销售商大赚满贯兴奋不已,如今却又令许多新旧弄潮儿在商海之边望洋兴叹,无可奈何。近两年的钢琴市场是旌旗林立,硝烟弥漫,各商家奇招迭出,岳戒柏见。德国人成立了几十家制造工厂推出了几百个品牌之后,洋人亦不甘寂寞,欧州、北美州、亚州著名的厂家商家也仗着船坚炮利,带着优越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大举抢滩中国大陆。为什么洋人竟会如此垂诞中国钢琴市场这块蛋糕?曾有权威乐器杂志对世界各国的钢琴普及率作过专门的分析,这是不妨引用几例:德国为38%、美国为8%、日本为 5%、中国台湾为8%,而中国大陆不到1%。众所周知,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一度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钢琴的普及率偏低是在情理之中。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形势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迅猛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十几年来钢琴热情几度高涨雄辨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中国大陆的普及率达到台湾的水平的话,那么13亿人口则应拥有1740万台钢琴(以6人为一家庭)。无容置疑,中国的的确确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钢琴市场,而目前的市场销售困难是暂时的,市场的萧条也是表象的。有理由相信,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的洋人决不是盲目抢滩,完全是有备面来的。
既然钢琴市场是潜在的,那为什么眼下的销售又如此艰难呢?原因何在?究竟钢琴发展的路在何方?
笔者曾多次与同行们探讨过这个问题。
有人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有了优质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
有人说,产品的性价比最重要,尽量降低成本,有最好的性价比去压倒对手;
有人说,搞好售后服务,用星级的服务质量去赢取用户的忠诚度……
众说纷纭,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这些都是商家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笔者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钢琴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育市场。钢琴哪怕再物廉价美,如果没人买,那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再好的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不能转化成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将如何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培育出一个活跃的旺盛的买方市场。以目前国内市场来看,生产厂家多,产品品牌繁多,商家之间不是着意于经营良性的市场,只是指望着通过压价,抵毁对手来维持自我生存,如此下去何日是岸?如前所说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既然这样,与其终日在旧版图上厮杀,倒不如另解蹊径去开发新的天地。
如何培育市场,笔者注意到珠江钢琴公司以及钢琴大师刘诗昆已经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珠江钢琴公司自1985年开始,一直持续性地与音乐院校联合举办钢琴邀请赛,建立培训中心,举办音乐会,结果在培养了大批演奏人材的同时培育了听众,培育了买家,也培育了自己的品牌,仅珠江成为国产钢琴中家喻户晓的第一品牌,时玉今日,每年生产的70000多台钢琴仍可畅销一空。刘诗昆创建的钢琴艺术中心由于经营得法,现在已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牢牢地抓住了一批琴童,该中心在钢琴伴奏普及教育方面的成效甚至超过专业的音乐院校。可以说,这两个案例都是培育出了自己的市场,开垦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堪可为其他经营者之楷模。
想来,培育市场的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各商家尽可各出奇谋,笔者在此斗胆作一次抛砖引玉。
商家(厂商、销售商)与音乐院校相结合,举办钢琴比赛;
商家(厂商、销售商)与音乐院校相结合,举办钢琴音乐会;
商家(厂商、销售商)与音乐院校相结合,利用节假日在城市广场,大型商场,大型社区举办小型音乐会或讲座;
通过传媒在报纸、电视等渠道广泛宣传钢琴艺术;
敦促政府,争取把钢琴教育列入幼儿园,中小学的必修课……
凡此种种,目的在于让全社会都转变观念,达成共识,学习钢琴不仅仅是为了成各成家,更重要的是作为素质教育,是通过学习钢琴艺术来陶冶人们的性情,用高雅艺术来占据人们的业余生活,修身养性,使整个社会更超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学习琴棋书画,而在这诸艺之中又首推琴艺,可见古人对音乐作用之推崇。
综上所述,唤起13亿中国人对音乐艺术推崇备至之日,就是钢琴发展大有可为之时。钢琴发展路在何方?就在于全国人民都喜爱钢琴艺术。
不要埋怨冬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