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教授方式多是以聆听为主,缺乏辅助式的教学手段,导致音乐课一直墨守陈规,凸显不出与其他文化课所不同的特点,长此以往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这门基础素质修养课程的兴趣,缺乏主动性去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的目标,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因此,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要结合身体律动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与欣赏,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的音乐和自身审美等多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体态律动 音乐教学 学生培养 教师要求
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曾指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欣赏是怀着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多是以聆听为主,没有任何辅助式的教学内容,使音乐课没有凸显出与其他文化课所不同的特点,这就会使学生丧失对音乐的兴趣,也不可能去主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之所以反对把音乐的听觉训练当成纯粹的知觉训练,就在于他知道倘若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而从未用身体体会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①] 所以,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以及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提高个人修养。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所提到的音乐教学结构模式: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这一音乐教学结构模式,培养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感受、感知、运动觉、记忆力以及想象能力。[②]而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此种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节奏韵律的直觉本能,以及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感觉,对于运动平衡的感觉,以及培养有规律的肢体协调感与运动神经、训练成具有节奏的心理。此时,人体变成一个能够理解音乐、解释音乐的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的要素,并且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表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质。律动教学就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③]
音乐教育的体态律动教学与舞蹈有着本质区别,但教师往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体态律动的应用与舞蹈混淆。本人从6岁起开始学习舞蹈,十几年的学习,了解了许多关于舞蹈的思想与规律。大学期间的教法课中,我接触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这一音乐教学法,使本人对体态律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课堂实践与阅读书籍,并结合自身对舞蹈的了解,体会到体态律动与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体态律动的作用是能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亲身体验音乐,深入欣赏音乐。它是将动作作为媒介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曲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而舞蹈是将动作作为主导与核心,来抒发情绪情感。体态律动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只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而舞蹈的主要目标是展示舞蹈艺术,音乐则处于辅助地位。律动以即兴为主,以是否能清晰展现音乐基本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舞蹈多以编排好的动作为主,以舞姿的空间美感和肢体艺术为评价标准。
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音乐素养与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一.培养音乐学习兴趣
1.培养注意力。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并且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就越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好认识对象。单纯的倾听式音乐欣赏,学生不太容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热情和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多通道参与的方式,定会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增强。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多通道参与是指人在学习、接纳、感知外界事物的同时充分运用了各种感官知觉,通过各种各样知觉的协调作用来体会并理解外界的刺激。多通道参与不仅包括听觉,而且包括视觉与动觉,并且体态律动是动觉重要的组成。通过肌肉,眼神等体态律动,学生能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将动作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能够多通道参与音乐欣赏,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2.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正象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可以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态律动教学就能带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本人在大三音乐教法课中当了一回“老师”,为同学们讲授流行音乐《桃花朵朵开》,为了使这首流传甚广的音乐能再次变得新颖,我根据音乐编了一套体态律动,在上课前展示给同学,立即带动了许多同学的兴趣,于是积极主动地边聆听《桃花朵朵开》边模仿我的律动,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充分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它能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烂熟于耳的音乐,变为主动的渴求仔细重温《桃花朵朵开》,这就是体态律动与其他教学法所不同的特点与魅力:由于新颖且带动了全身各个感觉器官所以学生好奇,使之随音乐、动作真正投入到音乐聆听中。
二.培养音乐分析能力
本人在音乐教法课上,组织过一节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作分析音乐结构,效果极为显著。我以最熟悉的钢琴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为例,让学生跟随我的律动,用身体去分析这首脍炙人口的钢琴名曲的曲式结构。
《献给爱丽丝》为回旋曲式,全曲由五段组成。主部A的主题淳朴亲切,刻画了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由a小调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绪顿时明朗起来。插部 B,调性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的音的过渡,又回到主部A。 插部C运用和弦较多,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连接由三连音组成,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连接,引回到主部A。两个插部B和C同主部A形成对比。
我设计的律动主要是手臂的各种运动,也体现了对称的旋律以及鲜明地表现出重复三次出现的主部A。根据《致爱丽丝》的旋律特点:流畅悠扬优美,在流畅平缓中带有许多微妙的力度变化。我设计了主部A用双手细小的摇摆以及击掌、画圈来表现,并且根据主部A内部以及三次重复出现的力度对比,将强弱的转变,快慢的转变分别用手晃动的速度与动作幅度来表现,例如画圈的动作,我让大家跟随音乐的快慢强弱去感受,所画圆圈逐渐由小变大。两个插部B和C与主部A相比,旋律线条的起伏更大,使之所表现的律动肢体幅度也更大,与主部A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回旋曲式的主部A重复了三次,肢体动作也重复了三次,并且中间有两组不同幅度的动作出现,大家通过肢体语言很自然的感受并总结出本曲为回旋曲式。
我认为,将此律动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学,在教授学生关于曲式结构的学习中实施,一定比仅仅停留在聆听上的音乐分析要事半功倍,学生也能用各种身体器官切身体会音乐的力度与速度,从而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所以,律动使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音乐,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体形象,有了具体的画面感,就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增强了音乐分析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