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族音乐 » 正文

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玛雅论文网  浏览次数:495

   从调查的数据和资料的查询可看出,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比以前有一了很大改观,但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它的境地似乎仍是可有可无,随意性很强,有的或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装饰,仍流于形式和表面,对其仍没有从根本上引起重视。再则,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不平衡,有少数学校取得较好成绩,但大部分学校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仍不健全,教学管理的不完善;音乐师资普遍缺乏、师资水平偏低;经费投入不足;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陈旧等等都是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所有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显然,有些问题,不是靠个人力量能够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学校才有能力得到逐步解决实施。本文只就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探讨,希望找出现存理论上、实践中的症结所在。  
   一、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课主要设置在“大学音乐”这一总课题之下,主要有以下几类课程:1、音乐欣赏2、基本乐理3、视唱练耳4、合唱。其中3所学校主要是以乐理与音乐欣赏结合的欣赏课类型。从这里可以看出,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界流行的通病:课程设置较为零散,没有规则,彼此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整体的构想。4所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该校现有老师自行选定,大部分教师依据自身的专长,没有从学生的要求、学生现有的音乐素质考虑,而随机选取一些内容,有些学校自编教材往往也是照搬别人的样式“照葫芦画瓢”,缺乏完整的、科学的配套教材;与其它类型如中小学等音乐教育相比,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教学停留在较为初级的状态,水平不高。  
   二、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教师素质结构存在问题  
   教师教学方法如何,所选教学内容的质量怎样,是直接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紧密相关的。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所选教材的内容随意性很强,内容陈旧,呆板,不科学,学生满腔热情,但学过后,仍是一片迷茫,有的甚至对音乐产生畏惧的心理。这说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所选教学内容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从这里也反映一些教师现有素质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这样的素质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师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是实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譬如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稳固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我感悟,然后融化所学审美知识,主动进行自我调整,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形成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审美取向和方法,完成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化过程,从而实现个人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结合。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并且,教师本身知识水平结构偏低,在被调查的61人中,硕士(2人),在读硕士(7人),本科(48人),专科(4人)。  
   三、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问题  
   从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所选教材的内容西方音乐占的比重较大,本民族音乐所占比重少,而世界其它地区如非洲、美洲等地区的音乐,一般教材根本没有选用,这种现象与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多样化。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殖民地时期奠定和建立,始于专业音乐学院,而后再传播进入公共音乐教育这一块,有人曾称中国公共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压缩饼干”或“稀释物”。这种课程基础对现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仍有着很大影响,即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就是留下的殖民心态的文化阴影,并由此产生这样的观念:认为欧洲音乐“高级”、“科学”,中国音乐“落后”、“不科学”,把欧洲音乐文化当作对衡量事物的标准,以欧洲音乐文化作为目标和楷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处于次要的地位,没有独立的系统。认为他们的音阶、乐器等等比我们的高级、科学先进。  
   本民族传统音乐如戏曲、民间音乐等基本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对本民族传统音乐课程不感兴趣,表现非常冷漠,这是与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不相符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方面体现为: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尊重世界各民族的音乐。那么,为适应国际音乐教育的大趋势,必须加强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激发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感到骄傲自豪的感情。  
   虽然最近几年大力提倡民族音乐教育,但其结果不尽人意。如何处理中西音乐文化的关系,如何培养大学生们对中华音乐文化的感情,在流行音乐充斥音乐文化市场的形势下,如何引导他们正确的审美,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地思考。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摆正其位置,明确目标,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传播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对经典音乐的领悟、欣赏与了解,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挑选音乐作品,从知之不多到有所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领略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对教材编写与内容的选择上,应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又要吸收国外音乐文化精品,以及与其它学科文化紧密结合,还要结合本阶段学生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做到既科学又合理。  
   四、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育学生艺术素质基础的问题  
   学生进入高校之前的音乐基础薄弱也给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带来重重困难。从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学生所受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所受音乐教育的程度不一,差异较大,只有部分(主要集中在城市)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基础较好,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乐器演奏或熟练的演唱,大部分,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的基础较差,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上过音乐课,就算是上了也只是唱唱歌罢了,因此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这一观点在社会上也是普遍存在),加之音乐课的考试对学生不会有任何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主观上轻视音乐教育课。进入大学后,虽然学生对音乐教育有了较强烈的需求,并且迫切希望通过学习自身音乐素质能有所提高,弥补基础音乐教育的不足,但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对交响乐等高雅音乐有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认为自己基础差,没有音乐细胞,索性不去接触它,大街上流行什么就听什么,一切跟着感觉走,这是一些学生的音乐素质难以得到真正提高的原因,它给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增加了难度,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加以研究解决,避免在教育实践中出现表面、形式化,只知模仿的倾向,从而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理论与实践研究脱节  
   这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较为普遍的现象,缺乏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和探讨。从调查看出,学校音乐教育普遍仍停留在学生业余文化活动方面,没有对其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探讨,并且研究大多是纯经验式的报告总结,或较为抽象的逻辑推理,这种空洞的理论模式影响到教育实践。究其原因仍是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现在教育改革虽是如火如茶,但我们仍会发现,一些学校教育仍然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部分人评价人才的标准仍就是高考成绩,也就是学生是否能考上名牌大学,家庭的教育观念也是高考目标,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学校环境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教育一直以这种模式培养人才,那么,无疑影响教育改革的进行步伐。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借助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借助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其他国家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本国实际结合,在实践中结合理论寻找力一法,找到解决的途径。  
   综上所述,尽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不少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影响到现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给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专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