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作为当今社会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已经唱响神州大地,尤其是在大城市及经济发较达地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主流意识,并成为衡量教育教学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边远的西部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因受到历史、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束缚,仍处在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农村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仍然还没有摆脱以唱为主、基本乐理为辅的教学模式,背离了素质教育下审美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目的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方式上仍停留在注入式、模仿式等传统教学方式上。素质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宏扬民族音乐,鼓励融合多元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民间音乐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如何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和传承民族音乐与歌舞,是当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民族音乐的复兴与传承提供了契机与滋生的土壤,笔者建言,湘西民族音乐要进一步地开发和传承,就必须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并与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成立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教学情境与方式。
一、绚丽多彩的湘西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全州辖8个县市,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2%,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民歌《踩瓦泥》、《跳花》质朴和谐、情感真挚,民俗风情与风土人情溢于歌舞之中。在此,笔者以湘西苗族山歌为例,讲述湘西民族音乐文化深邃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特有的民族文化底蕴。
湘西苗族山歌,又称苗歌,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古时候,苗族人民为了抒发劳动生活中内心世界的思想与感情,就以唱的形式传达出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苗歌。苗歌在苗族同胞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湘西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发展到今天可谓是阅世千古而益增。苗家人人爱唱歌,每逢“四月八”、“六月六”、“赶集”等喜庆吉日,各山寨的歌朋歌友,男女青年从四面八方赶向歌场,对歌、盘歌、教歌、听歌。以歌交友,以歌传情。苗歌分格律体和自由体两种,每组歌都有个引子称“起莎”,讲究韵律和声调协调,语言储蓄精炼,旋律优美动人;在内容上,涉及题材十分广泛,主要有苗族来源、农业劳作、山林狩猎、洞谷名胜、死亡丧葬、服装首饰、婚姻嫁娶、傩巫鬼神等等;在感情上,深刻地反映了湘西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及湘西苗族山歌本身具有的曲式、节奏、旋律、音调、和声等因素,足以证明湘西苗族山歌风味独特、色调鲜明、旋律直畅。比较著名的苗歌有《挑逗歌》、《唱朋友》、《唱山水》等,多是歌手随意演唱的优秀作品。
苗歌还被誉为传情之歌,很久以来,苗族就提倡自由恋爱,父母一般不予干涉。苗族男女恋爱多在赶场或喜庆节日相会,又称为“赶边边场”。苗族青年在恋爱中,喜欢结成小群体,以能歌善言者与群体之首。群体经常性活动是练唱情歌,学讲情话。因为一旦“幽会”对输了歌,就会遭对方“冷眼”。每逢赶集或重大节日,他们就来到场中或场边游弋,一旦相中理想的异性,男方就千方百计打探对方何寨何姓氏(苗族有同姓不婚,姨婊不婚的族规),待散场后便追赶在女群体后用挑逗性的歌声进行试探,若女方友好答歌则尾直至约好相会日期。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双方群体不断通过在墟场院和节日中相会,尽力用歌声倾吐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并借此将自己的知识、才能、技术和品格充分表达出来。充分交往之后群体逐渐转化为一对对的恋人,对对情侣在月光下轻歌抒情,在绿树丛中依偎亲热。通过密切交往,造就新婚家庭的雏形。
二、湘西民族音乐教育与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整合
湘西民族音乐作为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奇特的地域民族风情,明丽、清澈、幽静,就象湘西的苗山秀水,远远地倒影着晨光中的山峦,又象来自遥远的天堂的歌声,在纯净的音乐中轻轻流动。它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讲究横向的旋律美,着意用旋律塑造意境,用节奏抒发情感,强调音乐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给人以快乐,愉悦人心情,给人以启示,陶冶人情操。然而,现在的广大的中小学生不都能欣赏民族音乐的美感,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生亦如是,甚至有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本民族的音乐都持排斥态度,一度膜拜流行音乐、摇滚等现代音乐。长此以往,民族音乐将会越来越缺乏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听众,民族音乐的精神将会因为缺少崇拜、缺少理解而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是这样,将会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宏扬湘西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湘西民族音乐,提高学生的本民族音乐素质的重担压在了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者身上。那么怎样发展、落实和实施湘西本土民族音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提高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与前提,只有正确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湘西本土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才能够真正在行动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民族音乐的要意和精髓,才能真正起到传承和发扬湘西本土民族音乐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民族音乐的要意和精髓”,就包括了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的一种音乐素养的学习和学生主体的乐于学习。
教师应该变“为教而学”为“为己而学”,教师应该从以往的迫于教学压力而去学习的被动式学习中走出来,树立为培养自身素质与乐趣而去学习的观念和心态,这样,教师也就能更好地搞好自身的理论素质的学习,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知道怎样让学生对本土音乐产生兴趣,怎样学好本土民族音乐。通过对学生灌输湘西本土的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离不开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让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从思想上放弃丢掉自己祖先传唱至今的民族音乐的念头。
同时向学生介绍近年来我国民族音乐取得的一系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湘西本土的民族音乐在中国乐坛、甚至世界乐坛上绽放出来的民族奇葩。例如,出生于湘西边陲小镇的苗家女子宋祖英,唱着湘西山歌一路走来,从湘西到北京,从北京唱遍中国,然后飘洋过海,在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尽情放歌,一曲曲《辣妹子》、《小背篓》、《马桑树儿搭灯台》,无不彰显出民族音乐魅力之魂。
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尤其是湘西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更应该以极大的热情去爱民族音乐,热衷于本土音乐文化。因为湘西本土的民族音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广阔的农村是民族音乐滋生的土壤,只有在农村,民族音乐方能很好的成长起来,优秀的民族歌手的成长也一样。所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民族音乐的怀抱,民族音乐的未来才有希望。
2、探索适应农村中学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学方式
与东部相比,湘西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教学相对落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段深入,农村的经济状况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但作为西部农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挑战,由于长期以来对于音乐的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短缺,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探索适应素质教育提前下的农村中学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学方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与材料分析,得出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式来开展农村中学民族音乐教学,与广大的西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工作探讨。
2.1、以情感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的教育是空洞的、贫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无成果可言的。民族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情感的支撑,而情感又正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兴趣、愿望、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情感教学为主线,展开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一些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流行歌曲,让学生知道这些流行歌曲之所以经典,是因为音乐渗透了民族音乐的风味与精髓,明白民族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之源泉。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失败的或者不能持久的流行歌曲,让学生知道这些歌曲之所以不能成为了经典名曲,是背离了民族的、传统的音乐,他们的作品脱离了群众,价值就自然降低了。
《山路十八湾》等一曲曲既流行,又充满民族音乐风情的音乐,荡气回肠,浓郁的民族色彩,浓重的湘西风味充斥着教学课堂,自然而然地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衷与深厚情感。
2.2、以民族音乐赏析为契机,让学生体验意境、开拓艺术视野、挖掘创造力。
因为农村音乐教学硬件跟不上,课堂多以音乐赏析为主。教学工作者也可以很好地抓住这一契机,开展民族音乐赏析课,在课堂上利用优秀的湘西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之中,主动地去体验,因为这毕竟是本土的音乐,这些作品的创作就源于我们的身边,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内心深入或潜意识里的情感。同时,教师在一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民族音乐之美,领略民族音乐之妙,体验民族音乐之情,感受民族音乐“本真”的原则,感受其所吸收的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与艺术神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由“体验-领悟-理解-再体验-再领悟-再理解”等一系列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湘西本土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基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选择赏析曲目,然后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民乐素材出发,与学生一起挖掘乡土教材,挖掘本土音乐的创作动机和源泉,同时初步培养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