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沈阳音乐学院举行了欢庆建院七十年新闻发布会。据介绍,该学院将相继举办多场音乐会和各种学术报告、讲座、理论研讨会等。届时,国内音乐界精英和国内外校友代表也将汇集沈阳。
沈阳音乐学院通过本报通知广大读者,从9月21日到26日,沈阳音乐学院将举行流行音乐系专场、民族声乐系专场、民乐系场、声乐系作品专场等音乐会,每场均为校外观众免费提供100张入场券,本报读者如感兴趣,可以打电话23998592进行咨询。
沈阳音乐学院前身――鲁艺
1938年2月,延安“抗大”和来自上海、北平的救亡演剧队、学生抗日宣传队在延安上演了话剧《血祭上海》。在此期间,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提出成立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学校的想法。随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联名发出号召,在延安成立一所符合抗日斗争需要,并专门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
鲁艺成立之初,毛泽东到学院为全体师生作了重要讲话,鼓励师生们到抗战前线去锻炼和工作。在鲁艺成立两周年期间,毛泽东还专门题写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
《黄河大合唱》等一批名作诞生
鲁艺成立后,学院先后设立了戏剧、音乐、美术和文学四个系。作为学院最早的前身,当时音乐系设置了音乐概论、词曲创作、器乐与合奏、和声学、中西音乐史等专修课程。在师资方面,音乐系在较短的时间里汇集了吕骥、冼星海、向隅、唐荣枚、李焕之、杜矢甲、马可、瞿维、寄明和安波等一批有着全面音乐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这一时期,音乐系师生们共创作了400余首(部)反映抗战和根据地军民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凤凰涅》(吕骥)、《军民曲》(冼星海)、《红缨枪》(向隅)、《延安颂》(郑律成)等,这些作品在抗战时期直至今日都产生着极大影响,成为代表20世纪中国进步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沈阳音乐学院正式成立
1945年抗日胜利后,鲁艺与延安各个学院开始迁往东北。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鲁艺先后组建了四个演出团开赴东北最前沿,参加发动群众、土地改革和文艺宣传活动。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党中央决定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学院定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3年2月,鲁艺音乐部扩建为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7月,东北音专正式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学院相继调整并完善了作曲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等9个专业。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词曲)、《春雨》(鸣戈词、丁鸣曲)、《黄昏的风》(木青词、竹风曲)等歌曲,以及管弦乐《蹦蹦组曲》(霍存慧)、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秦咏诚)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历经十年“文革”之后,沈阳音乐学院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1982年,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又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进入90年代以后,学院相继调整和增设了音乐学、舞蹈、流行音乐、电子琴教等教学单位,各学科以及各专业的建设呈现出更加全面与完善的局面。
本报记者 李彤(沈阳日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