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音乐报导资讯 » 正文

音乐学科唯一“国家级特色专业”花落哈师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刁艳  作者:音乐周报  浏览次数:132

   我国“十一五”期间将择优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此举将形成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2007年,420个专业被批准为第一批建设点。2008年8月,其中50个高等师范学校师范类特色专业将正式启动。作为目前全国惟一入选这一国家级工程的音乐学科,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色专业“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师培养”,将步入发展的快行线。  
   若说近几年艺术学院最热门的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博士点”一定不会落下。前者源于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集体热情,后者则是应和国家对大学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准的要求。“非遗”传人进入高校就读,甚至可以拿到炙手可热的博士学位,想起来就是一件充满创新和挑战的事情。 
记者在“哈夏”音乐节期间,来到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对这一大胆的设想进行了探询。 
   传承从孩子抓起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达斡尔、鄂温克、满、蒙古等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始音乐艺术,而目前这些传统艺术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最大危机,特别是以口头传承为主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亡。 
   2007年,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赫哲族伊玛堪”等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少数民族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生疏,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已经超过60岁,文化传承人的缺失使得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开展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和研究,突出地域特色,是地方大学面临的新课题。”说起这门专业设置的初衷,哈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郁正民心情依然激动。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黑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龙头单位,有51年的办学史,师资力量雄厚,是东北地区唯一具有音乐学专业博士授予权的办学单位。面对文化传承的危机,哈师大决定启动“非遗”造血机制―――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急需的、熟知传统音乐文化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有了教师,才有了传承的希望和可能,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香火才能接续。这个举措是一种聪明之举,也是一份责任使然。 
   “传人”从民间来 
   哈师大音乐学院院长陶亚兵是这一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项目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了具体实施方案。此专业拟每年招生20人,就生源而言,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从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聚居地选拔出来的定向培养的学生,通过统一高考录取,免费就读,并由哈师大发放生活补贴;二是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小学教师提供师资培训,进行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也就是说,当年那些生活在森林高岗、丛林深处,水平不一条件各异的民间艺人将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除继续学习传统音乐之外,还将掌握系统的理论和技法,成长为具有独特气质和积累的“非遗”传人。 
   为了让这个特殊专业的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文化,院方计划聘请5位当地知名民间艺人为导师,这些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或走进课堂讲解,或者带学生回到民间实地感受生活、文化氛围,在当地上课。由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特殊性,这些学生首先要从本民族年轻人中挑选,经过音乐学院的培养,成为长期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地、精通本民族各类传统音乐样式,又能用现代手段记录、研究、传播音乐文化资源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博士要回到民间 
   马上要启动的这一专业,如果一切进行顺利,将于今年年底对外正式公布招生信息,第一批本科学生将于2009年9月正式入学。“本专业培养出来的本科学生、进修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将全部回到本民族聚居地,从事中小学教学,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陶亚兵院长坚定地说。这种坚决的态度表明,尽管院方为“非遗”传承构建了“博士”这样很高的学术空间,但是这门专业最终要回到民间服务。 
   据记者了解,由国家各级专家组成的“国家级特色专业”评定小组最终挑中哈师大音乐学院,这所院校雄厚的科研实力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学院拥有以博士生导师陶亚兵、郁正民为首的强大的科研团队。郁正民多年来从事“农村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国内音乐教育学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先后主持八五、九五、十一五全国教育科研课题,陶亚兵在中国音乐史及黑龙江地方史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率领音乐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团队近年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和北方民族传承音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出版多部教材外,“黑龙江流域非物质艺术文化遗产研究”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学科群,并于近期建立了“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同时与黑龙江境内各少数民族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建立了研究基地并在当地中小学开设了民间歌唱、舞蹈、器乐传承课。这种种科研和实践成果的确让人们看到了新专业建设的条件和可能。 
   等待破解的迷局 
  “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句老生常谈也适用于这门即将问世的新专业。从预备招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学生走出校门到音乐传承的岗位,每一步都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所要走的每一步都是超越常规的。 
   如果在招生时,音乐学院不享有一定的自主权,“高考分数线”就会将一部分具备良好素质的年轻人拒之门外;如果不能与基层文化馆站、地方中小学等很好地衔接,毕业生出了校门就没有阵地传承。如果这些有志于这门事业的年轻人来到中小学校,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教材,如果有合适的教材,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那么,“传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这些当初承诺要回到偏远山区工作的孩子,在经过都市文明的洗礼后,不愿回到故土,那么所有的辛苦是不是会白费?如果这些世世代代生长在田野乡村的“非遗”音乐经过高堂庙宇的“浸染”而失去本真,那么这样的传承是否有悖初衷?如果,如果这个链条中的某一环脱落,那么整个计划会不会崩盘?如果,许许多多的“如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专业多了几分担忧。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平衡,是音乐学院所独自面对的,但又是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解决的。靠一所学院,或者几所学院,肯定是无法做到的。 
   我们不得不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难程度一样,哈尔滨师范大学这一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也具有国家级的难度。

更多:

 
关键词: 音乐,专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