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柳琴原是苏皖鲁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 [BR][BR] 柳琴:典型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刚腿”等。演奏方法与琵琶类似,只是右手用拨子弹奏。 [BR][BR]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BR]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梁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BR][BR][BR]柳琴在现代的发展。 [BR][BR] 建国后,柳琴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和创新,已制成三弦24 品柳琴、四弦29 品柳琴及五弦中音柳琴。 [BR][BR] 20世纪50 年代末制成的三弦24 品柳琴,使用红木做背板,腹腔中加安音梁、琴胆,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以骨质或塑料做的音窗,琴颈和面板上的竹质品位采用十二平均律半音阶排列,演奏用的竹筒或牛角筒 改为拨号,琴的外型也作了适当的调整,使柳琴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解决了转调问题,从而在民族乐队中广为采用。三弦柳琴按四、五度关系定弦,通常定为:( d1、 g1’、d2)或(d1、a1、d2),音域从(d1~d4),有三个八度。[BR] 20世纪70 年代初,制成的四弦柳琴,放大了共鸣箱,腹腔的结构,改为高音区空间小、低音区空间大。面板做成弧形并采取拼板,木质紧密的用在高音部分,松软的用在低音部分。采用三拱阶梯马,解决了音准问题。在三弦24 品柳琴基础上,增加一根低音强和五个高音品而成。四弦定音为(g、d1、 g1、d2),音域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琶音、和弦更加方便。为使柳琴音量增进一步扩大,满足室外演奏需要,还在琴内增装电扩音装置,既不影响琴形美观,又使音量扩大三四倍。四弦柳琴的音色明亮、优美,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 [BR][BR] 1975年试制成功的五弦中音柳琴,外型吸取了琵琶的某些特点,腹腔向上扩展并在其间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面板由3块桐木板拼合,在材质、纹理及厚度上合理分布,音孔取消了音窗,品位嵌在与面板分离的指板上,从而增强了面板的振动。五弦定音为(A、d、a、d1、a1)音,使用拨片弹奏。发音灵敏、宏亮,高、中音区和柳琴音色相似并略带琵琶韵味,已用于独奏及乐队合奏,效果较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