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打击乐器资讯 » 扬琴资讯 » 正文

广东音乐扬琴的形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刘月宁  作者:上海乐器网  浏览次数:363

     扬琴是广东音乐中重要的主奏乐器之一,因此要研究“广东音乐”扬琴的形成背景就必须首先从“广东音乐”这一乐种着手去研究。
     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广东音乐”并不是完全土生土长的东西,它是外省音乐文化在本地扎根,和本地风俗习惯、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广东音乐的形成,经历过一个从明代万历(1573)至清代光绪(1875)年间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孕育阶段才开始形成为一个乐种的。广州地处珠江口,自周朝建城以来,经济发展,商业繁盛,是古代对外通商重要门户。珠江三角洲水道纵横,土地肥沃,农产丰盛,向是鱼米之乡。秦、汉时代,广州发展成具有大城市气派,是我国沿海最大的对外通商门户;唐、宋以来经济日益繁荣,外贸继续发展,城市日益扩大;北宋时广洲的兴盛,有“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的诗句为证;元代因对外贸易中心一度转移到福建泉州,广州经济发展停滞,但到了明代不但恢复过来,而且经济更为发达,随着手工作坊的兴盛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滋生,当时也有诗句“洋船争出是官商,二字门开两向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形容其盛况。经济的繁荣就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也为明代中叶开始传人广东的“外江班”及外省音乐文化在广东生根,从而孕育产生本地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可能性。
     无可否认,广东的文化较之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中华文化发祥地远为落后,较之江浙一带的江南地区也相形落后,当时,还未发展本地区的戏曲、曲艺等形式,所以就邀请外省的戏曲班子来广州演出,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众多外省戏曲艺术人粤,就为广东形成本地的粤剧、曲艺和广东音乐提供了营养,创造了条件。

     广东音乐的形成是吸收了三部分外省音乐文化养料的:1)中原古乐。2)昆曲牌子。3)江南地区的小曲小调。这三种音乐文化大都是在“外江班”人粤的同时传来的。
     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人民群众,不单爱看戏,还酷爱音乐,外省传人的古曲、小曲和小调便能迅速在民间流行,并在民间掀起了唱曲和演奏器乐的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在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中,后来在省港澳以至广大农村,还纷纷建立起许多业余音乐社,生长了许多音乐人才。“广东音乐”的著名演奏家和作曲家绝大数都是经过业余音乐社的培养,然后才成为专业民间艺人的。古典以及外省传人的民间小曲小调经过漫长时间的民间流传,以及群众性的业余活动的普及,为“广东音乐”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一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二是为“广东音乐”的形成及成熟发展培养输送了人才。广东是我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这点给予“广东音乐”的影响至为重要。在广东音乐”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除主要吸收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养料外,也吸收了西洋音乐文化的养料,同时在风格上、音乐语言上受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比较有影响的如:八音班、锣鼓柜、南音、龙舟、粤讴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

     “广东音乐”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为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乐种,除其具有优越的历史、地理、经济条件外,它自身所独有的特性――即音乐风格的开放性、放射性、兼容性以及善变性,使其超脱于一般民间音乐的或过于典雅或过于粗犷,或过于呆板的局限,形成了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的气质,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获得迅速传播。
     而作为“广东音乐”中主奏乐器之一的扬琴,最初只为广东禅门僧、道、尼三家,祭咏诰本,时拍和七星鼓钹伴奏用。约本世纪初年,始被粤艺伶坛中之师娘应如度曲弹唱和失明艺人卖艺弹唱所用,并以此渐渐代替其早期惯用的“七尺筝”及“秦琴”等度曲常用之器,从广东音乐扬琴竹法中的“唠”音、半滚、齐竹、琶音等竹法的应用中,不难找到从“筝”和“秦琴”弹奏技法中移植而来的技法痕迹。

     清末民初,粤艺坛中出现了扬琴演奏家严老烈,他把传统乐曲“三宝佛”中的第一、三阕,分别改编成扬琴谱《旱天雷》、《倒垂帘》,把《寡妇诉怨》改编成《连环扣》,严氏所挽谱子,均按其扬琴所属流派“右竹琴”的竹序特点制谱,严氏除制上述扬琴谱子外,还挽有{算命》、《到春雷》(又名:《到春来》)、《寄生草》(又名《忘忧草》)。粤乐著名编辑沈允升先生在其与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尹自重等九人合编的《琴弦曲谱初集》 (1941年)中拟编者注云:《旱天雷》即古谱《三宝佛》中之第一段,系由过去音乐家严老烈君收集其密加花字作扬琴谱,严君一生最精扬琴,经其改良过的扬琴谱尚有多数,本书第一集系择其最精彩者先引刊出,其余在二、三等集继续发表,……。”查沈氏所编上述曲谱书册及较早期沈氏编的《歌弦快靓》,《中国弦歌风琴合谱》,便没有发现严氏除上列曲目以外的作品。《旱天雷》、《到春雷》、《连环扣》等严氏作品的出现,为“广东音乐”演奏的扬琴化作了典范,为广东音乐扬琴的风格特点和乐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新的境界。

     严氏以后的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粤乐扬琴坛中先后出现了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丘鹤俦、吕文成、罗绮云、方汉、黄龙练等,这些扬琴名家,均是早期“左竹琴”和“右竹琴”两大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早期广东音乐扬琴虽流派众多,如“顺打派”,其基本竹法特点是不分“左竹”与“右竹”,“因曲制宜,以顺为主”,其实,早期的“顺打派”,就是现代的“混合竹”琴派,但因在当时得不到诸琴家的承认,且遭到极力排斥。除“顺打派”外,尚有其他为数众多的不成流派的“流派”,但由于遭同样的排斥至日趋衰退,最后被淘汰淹迹。经查索资料可证,除“左”,“右”竹两大琴派外,再没有发现这两大流派以外的流派了.

更多:

 
关键词: 广东音乐,扬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