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柏林电(记者 郑启航 王)德国首都柏林有一家“发声博物馆”,博物馆橱窗上印着一只竖着两只大耳朵、欢快地弹着琴的可爱蝙蝠。博物馆创办人勒内・格鲁申斯基说,之所以选择这个卡通形象作为博物馆的标识,是因为蝙蝠的耳朵大,而大耳朵能更好地收听各种声音、体会音乐的美。
这家博物馆于2007年5月正式开放,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机构和捐款人的资助。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展馆,另一部分是一辆装着各种乐器的巴士,叫“发声汽车”。“发声汽车”的车身上同样印着那只大耳朵蝙蝠。
博物馆展馆规模不大,只有两间展室,一间展示吹管乐器和弦乐器,另一间展示打击乐器,之间由一段小楼梯相连,整体布置简洁大方。
在两名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20个孩子来到博物馆。根据孩子们自己的意愿,他们被分别领到两个展室。
展示打击乐器的展室中央摆着各种各样的鼓,孩子们在老师约戈斯・普西拉基斯的引导下围着鼓坐成一圈。老师先把鼓按大小分成“妈妈、爸爸和孩子”,让他们认识并记住各种鼓,接下来根据孩子们的高矮和喜好,给每个孩子分配一个高度适宜的鼓。
打鼓开始。普西拉基斯先让孩子们随意用手拍,然后跟着他的口令一块拍,只听鼓声由弱到强,由慢到快,到达最快时,孩子们脸上早已笑开了花,小手猛烈地上下拍打,整个小身子也随之上下左右摇摆。这时普西拉基斯大喊“一、二、三、四”,话音刚落,他猛地抬起两只胳膊,孩子们也一并抬起,先是突然的静默,接着欢笑声响成一片。
除了体验鼓点的节奏,普西拉基斯还让孩子们时而用手指轻点鼓皮,时而在鼓皮上来回摩挲,来感受各种震动的强度和不同的音色。当模拟风声、雨声、冰雹声时,他在敲鼓前后都加上了夸张但十分可爱的穿雨衣和脱雨衣的动作,逗得现场的孩子们纷纷模仿。
来到展示吹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展室,只见老师霍尔格・萨尔曼首先拿出一面中国的锣,他一面轻轻敲打锣,一面让孩子们抚摸震动的锣,来感知声音是通过振动发出的原理。
接着萨尔曼又拿出大大小小几个空可乐瓶和各种道具,向孩子们展示吹管乐器的发声道理。然后,他把各种号交到了早已跃跃欲试的孩子们手中。一个小男孩拿着跟自己一般高的长号,鼓着腮帮使劲吹。当看到记者将镜头对准自己时,他顽皮地一笑。此时,各种“呜――呼――”的声音已响彻整个屋子。
体验完吹管乐器,萨尔曼开始介绍小提琴等弦乐器。当他弹起吉他,那欢快而有节奏的声音让孩子们一下就兴奋起来,一个小男孩在座位上手舞足蹈,模仿摇滚明星,接着孩子们就随着萨尔曼老师一起唱了起来。
最后,萨尔曼将低音提琴搬到孩子们面前,向孩子们展示并让他们试拉。不一会,孩子们拿着各种提琴、吉他围了过来,俨然成了一个小乐团。
当乐器体验结束时,不少孩子抱着乐器不愿放下。小男孩弗洛里安说,自己这次体验了小号和小提琴,但他更喜欢小提琴,因为小提琴的音色更好听。
格鲁申斯基告诉记者,不论小学、幼儿园还是个人、家庭,目前都对让孩子接触乐器有很大兴趣。“发生博物馆”的功能就是让孩子通过亲手接触、试奏乐器,自发地对它们产生兴趣,从而去学习并喜欢上音乐。
普西拉基斯老师说,教孩子音乐要本着和孩子一起玩音乐的态度,让他们去体验、去感觉、去触摸。犯错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乐趣,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