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普通的高粱秆,在迁安市赵店子镇康官营村康永常的摆弄下,竟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而且这种秸秆乐器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9月15日,记者在一个朴实的农家小院里,见到了看似普通却能发出圆润乐声的“秫笛”。
今年63岁的老康是首钢退休工人,赋闲在家后,挑头在村里成立了“精神文明宣传队”。表演需要乐器,康永常就想到了当地广泛流传的用秫秸秆做的小笛子。然而,按照传统做法,这个小玩意儿吹不出音阶,只能作为玩具哄小孩。于是,老康开始琢磨着对它进行“改良”,把秫笛细化成发音体、音箱、扩音器等几部分。尽管外表看着粗陋,但内部一处细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音色。
康永常现场演奏了几曲,无论是《十五的月亮》还是《东方红》,这个小小的秫笛发出的声音都非常洪亮圆润。记者细看了一下那支秫笛,见它的外观就是一根长8至10厘米、直径为8至10毫米的普通高粱秆。老康介绍说:“奥秘都在秫秸秆内部,秫笛上设有与本体等长的笛舌,笛舌的下方设有传音槽,本体上与传音槽相对位置设有扩音槽,扩音槽与传音槽对应相通……”尽管记者听不懂这些术语,但却能体会出秫笛的精巧程度。老康说:“用气流控制音量、音节,用舌头点击秫笛的堵头和侧边来控制节拍,用口含住传音槽的1/2或1/3,这种结构和吹奏方法能使演奏出的音乐圆润甜美,而且扩音效果好。另外,它可和各种民乐一同演奏,是有乡土特色的原生态乐器,也是一种能信手拈来的民间乐器。”
康永常还兴奋地告诉记者,自从今年7月25日拿到国家专利以来,国内外的十余家部门、公司纷纷来电、来函邀约该技术的转让或合作。康永常表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到我们这一代不能失传,要不断改进让小秫笛真正走向大舞台。康永常说:“我想让小秫笛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