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寒阳是我的老同学。回想1977年"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那令人难忘的年代,我和寒阳都考人中央音乐学院深造,成为同窗好友。当年的大学生如饥似渴、奋发学习的精神,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独特标志,重重地写入了历史的画卷之中。因为我和寒阳身在不同的系,平时见面并不多,但他刻苦努力的传闻,却常常传人我的耳中。我的老家也在南方,因此,对于同是南方人的寒阳,当年对北方生活所经受的苦涩感同身受。正如他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把白菜就馒头当作是维持生命的药物吞下去,才得以坚持下来的。”毕业后我俩都留院任教,交流的机会多了一些,但总是见他整天忙忙碌碌的。在我的印象中,寒阳并不是一个靠小聪明处事的人,他十分勤奋、做事执着。当他认定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会默默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其中,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这可能就是他取得众多成绩的原因所在。我常在同事当中夸奖说这是"寒阳精神”。在2003年"非典”刚过的8月份,寒阳拿着他才"出炉”的《二胡情缘》给我看,并请我为之写一个序。开始我并没有十分看重他的这本洋洋十几万字的自传小说,但当我阅读了一部分以后,就被他那生动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和那流畅的文笔所深深地吸引了。读着读着,我好像又回到了过去那令人回味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和书中的人物共呼吸、同命运。为此,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他一定要为这本书写一个序,也作为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一种回忆和纪念。
一个音乐家的成长是艰难的,他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劳,才能取得成绩。在学习音乐的人数大幅度增长的今天,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正处于盲目的和不自信的状态。我想,他们需要更多地了解杰出音乐家的成长经历,体会他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以及他们为音乐事业刻苦奋斗的精神。这样能使学生们增强自信心和奋进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于他们而言将可能是受益终生的。因此,我建议有成就、有建树的教授和演奏家们,都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告诉年轻的一代,这对学生来说将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这也是我为本书写序的缘由。
我们从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怎样成长为一位知名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的过程。我衷心祝愿寒阳能再接再励,在二胡教学、演奏和音乐艺术的学术研究方面更上一层楼,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深切希望年轻一代的音乐学子能从这本书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真正能从"寒阳精神”中汲取养料。
200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