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贝多芬钢琴小品12首。
书摘
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小品 赵晓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名字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为人所熟知。几乎无人不晓那扼住“命运”的咽喉而死的“英雄”,向他“告别”,为他举行“悲怆”“葬礼”与“庄严弥撒”;在“月光”下,“黎明”前,“田园”上,“暴风雨”中,全世界兄弟姐妹们“热情”地高歌“欢乐颂”。他一生用音乐表现理想中的英雄主义。他是19世纪的音乐先驱,为自由而战的意志、力量、精神、狂飙、尊严与宏伟的化身。于是,交响乐成为贝多芬最直接、最忠实、最拿手地表述思想与情感的媒介手段(他在歌剧这一领域无疑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戏剧天才)。
除去交响乐,贝多芬最成功的另外两个领域是钢琴与弦乐。对于管乐器他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在上述两个领域内,三十八首钢琴奏鸣曲(六首“小”奏鸣曲与三十二首“正式”编号的奏鸣曲)被誉为“音乐圣经”中的“新约”(“旧约”是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的至上地位,但五首协奏曲结合了交响乐的恢宏与钢琴的光辉,至今矗立这一体裁的颠峰。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五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钢琴与弦乐的“婚配”。五首小提琴协奏曲是弦乐与乐队的“联姻”,十六首弦乐四重奏无疑是19世纪最重要的弦乐“独白”,而从“作品1”开始他创作生涯的三首钢琴三重奏则是这三种乐器对话的开始,经过作品70(中期)的两首作品到97(介于第八第九交响曲之间),“三重奏”,这一钢琴与弦乐的“重唱”同样贯穿着他一生创作的各个重要阶段。最后,贝多芬甚至将他最喜爱的四种声音: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与交响乐队结合在一起,写下了不甚成功的“三重协奏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窥测贝多芬的内心对“四种音色统一”的追求,好比爱因斯坦对四种力的“统一场”的理想追求一样。
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贝多芬是位开辟新天地的革命家。贝多芬的钢琴音乐随着钢琴音域的扩展而扩展,同时,他的钢琴音乐又大大推动了钢琴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他总是在作品中运用钢琴键盘低音与高音的极限,从他的音乐中,我们可得知钢琴键盘是如何从61键扩展到88键。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覆盖了从作品2(1795)到作品111(1822)几乎贝多芬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在每个创作阶段,“钢琴奏鸣曲”都是“交响曲”的试验田。如《c小调第五奏鸣曲》与《c小调第五交响曲》,《C大调第二十一奏鸣曲》与《F大调第六交响曲》,《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与《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c小调第三十二奏鸣曲》与《d小调第九交响曲》,都互相对应,他的钢琴思维是交响思维,他的钢琴音响是乐队音响。从宏观结构到细节雕琢,从声乐语汇到器乐语汇,从交响思维到戏剧思维,从纯音乐原则到标题性音乐法则,从技术到内涵,从逻辑到体验,从玲珑剔透的小品到高深莫测的鸿篇,贝多芬的遗产始终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
贝多芬在钢琴演奏领域的贡献与其创作一样,是划时代的。他不但将钢琴的音域、音量、速度、对比扩至极端,而且深刻揭示了钢琴在表现英雄性格、田园风光及人情体验三个侧面的巨大力量。如果说莫扎特的“灵性”―――他的抒情性、歌唱性、精致性在肖邦、德彪西等人身上得到延续,那么贝多芬的“刚性”―――他的英雄性、炫技性、光辉性在布拉姆斯、李斯特、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梅西安、巴托克等人身上得到发扬。莫扎特和贝多芬两人的总源头是巴赫,而舒伯特则从两个方面继承了两人不同的秉性。
赵晓生
辛巳大雪于日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