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报导资讯
阿炳的音乐人生
2019-01-06 11:29  浏览:96
      我喜爱《二泉映月》,更怀念阿炳。   
  今年是阿炳(华彦钧)先生诞辰114周年,不由得使我再次打开思念的情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带着对阿炳的崇敬与感动去聆听《二泉映月》,细细品味乐曲中那一个个不凡的音符。   
  提起《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不仅在华人当中未闻者甚少,不少外国人也为之赞叹不已。1978年6月,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二次访问北京,这次访华的目的之一是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一首中国弦乐协奏曲。在此之前他并未听过这首中国乐曲,而当他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到二胡演奏家姜建华的独奏时,顿时情不自禁地掩面而泣,倍受感动的音乐大师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只应当跪下去听!”   
  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人朋友曾对我说:“在国外有三首中国乐曲最能引起海外华人的共鸣:一首是《义勇军进行曲》,它使中华儿女精神振奋;一首是《梁祝》,它将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发扬光大;还有一首便是《二泉映月》,每每听到此曲,总让人顿生思乡之情。”是的,如今《二泉映月》已经不仅仅是一首乐曲,它代表着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一种中华民族不甘屈服、昂然向上的精神。然而,我们对这首伟大乐曲的作者DD阿炳又了解多少?我想,在许多人的心中他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而已。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个人生活境遇的提炼和升华。《二泉映月》亦是如此。阿炳,原名华彦钧,生于1893年8月17日,阿炳是他的小名。其父华清和,是当地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而他的母亲秦氏则是一个再嫁的寡妇,他们的婚姻并未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民俗的制约、封建道德的无形压力,使得这家人抬不起头来,秦氏生下阿炳一年后便郁郁而终。因此,阿炳从幼年开始,就有了强烈的自卑心,也正是由于这自卑的心理,使其在18岁到35岁这段时间,放浪形骸、沾染恶习、招人指点。   
  在当时,地位低下、被人歧视的阿炳并没有表现出一副卑微懦弱的样子,反而用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展示着自我价值。他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并且有着过耳不忘的记谱能力,这些外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音乐才能,其实都是来自于勤学苦练。在他很小的时候,其父华清和就督促他学习演奏乐器、研习当地道教音乐。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风吹奏,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其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丝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是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 “小天师”。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刻苦练习的背后,其实正是那自卑的心理在推动着他,因为他知道,只有音乐才能使他受到世人的瞩目和赞赏。1914年,其父华清和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其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吸食鸦片、流连花街柳巷),生活逐渐潦倒,在他25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在婚姻问题上,他与其父的命运巧合,这既是生活的无奈之举,亦是他的潜意识使然。幸运的是,董氏对其很体贴,也帮助他戒掉了鸦片,改掉了其它恶习。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