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报导资讯
网络技术冲击 音乐产业应对数字化
2019-01-06 11:29  浏览:102
      昨天刊发了题为《传统唱片市场每况愈下》的报道,介绍了网络技术给传统唱片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事实上,受到数字化冲击波影响的远不止唱片公司。一些专家认为,音乐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主体环节,现在都已意识到震荡的来临。如何迎接这一全新的挑战,每一个歌手、演出商、出版商应联手应对。
  
  传统唱片出版业――做精品走高端市场
  
  流行音乐的强劲冲击力使其占据了网络音乐的主要阵地,于是一些唱片公司选择绕开热门,另辟蹊径,选择传统经典类作品,如戏曲、少儿歌曲、民乐等作品出版。这类作品虽然发行量不是很大,但相对于流行音乐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能够在销售商的货架上站得住脚。据统计,2005年以前,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唱片发行是以流行音乐为支撑的,而今此类作品的比重已不足一半。
  
  “对唱片公司来说,除了盗版,冲击力最大的就是网络非法传播了。”上海音像出版社副社长孙世丰告诉记者,“打击盗版已经令我们疲于奔命,网络传播影响更大,而且无从打起。”他告诉记者,2003年和2004年,经许可独家出版发行的廖昌永演唱的《凝聚》、《俄罗斯经典歌曲》、《山丹丹花开》等多种CD,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盗版者和网络非法传播的冲击。“与盗版商打官司,我们还赢了几次,但对网络方面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后者成本更低,危害更大。”由于大多数传统唱片公司在体制和运营上都无力立即转轨为网络化数字出版,所以他们唯一的出路是“做精品,走高端市场”。
  
  乐评人――创作需要真实情感
  
  乐评人王小峰说:“大家都说摇滚乐队现场演出算是真音乐,但我想问一个问题,比如像花儿这样的乐队,它就是用真乐器的,但你觉得这个音乐真实吗?”他指出,现在不少音乐人作曲都是抄一些熟悉歌曲的架构,“我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们要从态度上注意一下,包括摇滚音乐在内的任何音乐,首先都要通过你的真实情感创作出来。在上世纪80年代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他们获取的信息很少,所以有很大的创作想象空间,但是现在机器、信息都可以帮助你。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我们听到的音乐都将是千篇一律的。”他指出,随着网络普及及其技术的发展,音乐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了,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只需要借助设备,抄一些熟悉歌曲的架构,就很容易写出让人们听起来觉得熟悉、容易上口的歌曲。王小峰认为,这种做法不仅“不对”,而且令人“毛骨悚然”。他呼吁创作者首先要在态度上警醒:“不管是什么音乐,都是要通过你的真实情感创作出来的。”
  
  歌手――建立联盟组织“打假”
  
  歌手郑钧直言,目前流行乐坛真音乐、真性情极为缺失。太多的假唱、假演奏、假颁奖、假排行榜充斥一时。很多歌手只会做表面功夫,光鲜的外表下缺乏音乐良知。天堂乐队主唱雷刚表示,假奏、假唱是对“乐队”这一名称的玷污,但是缺乏荧屏、晚会舞台等关键公共传播平台的“加阀”,真唱、真音乐还是会流于口号。雷刚建议,应该尝试建立一个有凝聚力、有责任感、具有法律效应的音乐人协会或者联盟组织,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太和麦田的老总宋柯揭示了“暗藏”在恶性循环的假唱背后的一个现象:“消费者有没有责任?如果这个节目演员都是假唱,你为什么不投诉?你起码要让他知道你有这个权利。”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