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有演奏“禅和曲”和“十番乐”的许多乐队。在闽地的化石文化中,古代音乐及乐器的活化石就有“禅和曲”及演奏中的乐器:“头管(逗管)”及“狼帐”。
“禅和曲”是唐代乃至唐以前、佛教梵呗音乐的遗响,它是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演奏禅和曲的乐队就有“逗管”,而演奏十番的乐队也有“逗管”,而且还有“狼帐”。
“逗管”也叫“v篥”,又叫“悲篥”、“筚篥”。古代诗词中常提到它。唐代诗人李贺就有《申胡子v篥歌》。唐代诗人张虫宾的《钱塘夜宴诗》中,有句云:“v篥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城寒。”
v篥又名“笳管”,管口插有芦制的唢子。
v篥是汉代通西域时,从西域的龟慈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传入中原的。后来成为隋唐燕乐及唐宋教坊音乐的重要乐器。它在乐队的地位可从《宋史。乐志》的记述中了解:“每春秋圣节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进酒,庭中吹v篥,以众乐和之。”可见v篥在乐队中的领奏地位。这种乐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失传,仅在福州、莆田及河北民间的吹歌会,吵子会中存在,是珍贵的乐器活化石。宋代陈D的《乐书》卷一百三十记载:“v篥,一名悲篥……因谱其音为众器之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有趣的是,至今闽剧伴奏乐队及“十番”乐队中的v篥,也叫“头管”。
“狼帐”即古代的细腰鼓,陈D《乐书》卷一百三十七说:“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这种打击乐器只在福州及朝鲜族及广西壮族地区还留存有这种乐器活化石。朝鲜族称为“长鼓”,著名的是“长鼓舞”,就是朝鲜姑娘,腰挂长鼓,翩翩起舞的民族舞蹈。广西壮族则称这种腰鼓为“蜂鼓”。
关于“禅和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还应提到福州西禅寺已故高僧梵辉。他曾做过重要贡献。抗战前,1934年,年仅十九岁的梵辉就将禅和曲的文词和锣鼓点,整理编纂成《赞颂集要》一书,陈宝琛为其书题名《梵呗流辉》。此书于1936年6月出版后,随同佛曲流播至东南亚一带。
抗战胜利后,福州的“禅和曲”爱好者,随着台湾的光复,到台湾,如“禅和曲”老一辈著名乐手林建霖、李澜平等,他们在台湾组织了“禅和曲”演唱团。据传,台湾至今仍有一二团体存在。
音乐与乐器的活化石
2019-01-06 11:29 浏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