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一家村的一间小屋子里,灯光昏暗,到处堆满了刨花、木料和未完工的琴箱、琴杆,各种刻刀、凿子铺了一桌。
就在这里,色登制作出一把把精美的马头琴。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音乐圈里,色登的名字无人不晓。现年64岁的色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蒙古族民族乐器的研究与改革,特别是马头琴以及失传多年或濒临失传的阿尔泰胡笳、元代火不思、伊克勒琴和潮尔琴等。
色登说:“我不能让祖先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的手里断根。”
经过多年研究,色登把小提琴的制作工艺应用到马头琴等民族乐器制作中,把传统制作工艺中使用的主要材料由枫木改为相对便宜的杨木,并在琴箱上添加自己创作出的草勾纹,使做出的琴不仅保持了原本的优美音色,而且整体更加美观、精致。
色登做的马头琴销路很好,还有不少外国顾客上门买琴。蒙古族长调吾博组合的组创者霍秀华说,色登不是工匠,他做的每把琴都是一件艺术品。
色登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从小爱好音乐,总是陶醉于收音机里播放的马头琴和潮尔琴演奏中。在海拉尔市上小学时,学校附近有个做小提琴的俄罗斯老人,色登每天趴在窗台上看老人做琴,从此迷上了乐器制作。
15岁那年,色登看了内蒙古歌舞团的一场演出,边看边记下马头琴的轮廓,回家后凭记忆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把马头琴。然而,虽然做出了马头琴的样子,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知识的色登却不知道该怎么定弦。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两种定弦法,后来发现,那正是传统蒙古族马头琴的定弦法。
色登于1960年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师从著名音乐家辛沪光学习音乐理论,向潮尔琴大师色拉西和马头琴大师桑都仁学习演奏。毕业后,色登到锡林郭勒盟歌舞团工作做演奏员,又先后在锡林郭勒剧院、锡林郭勒盟群众艺术馆工作。
退休后,色登创立了马头琴工作室,全身心地投入到马头琴等民族乐器的研究和制作中。他把一些文献中关于蒙古族民族乐器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复原改良一些失传的民族乐器。
色登说:“民族乐器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我现在做的就是要给后代留下一些具体的东西。”
色登现在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研究文献资料、做琴,几乎天天吃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中。“还有很多即将失传的民族乐器等着我们研究和挽救,时间紧迫啊。”色登叹息道。
现在,最让色登担忧的是自己一身制琴技艺仍无传人。两年前,色登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如有真心实意来学做马头琴的年轻人,他愿意免费教,但至今没有人上门求教。
色登的马头琴
2019-01-06 11:29 浏览:224